第24章 宗賾法師(1 / 2)

宗賾法師

湖北襄陽人,父親早亡,母親陳氏,撫養宗賾於舅舅家。年少時修習儒學,廣博通達世間典籍。年二十九歲,禮拜真州長蘆寺的秀禪師出家,深明禪宗心要。哲宗元祐年間 ( 西元一○八六~一○九三年 ),住持長蘆寺,迎接母親住於方丈室東邊的屋子,勸母親剃發出家,念阿彌陀佛,前後經七年。母親臨終時毫無疾苦,安然念佛而往生。宗賾自己認為報答親恩的孝心已經盡了,因此遵從依循廬山蓮社的規約,創建“蓮華勝會”,普勸僧俗大眾,學習西方淨土不可思議的妙觀。然後專持佛名,回向發願,期望能夠往生淨土。他自己作文章來倡導說 :

“以念佛為有念,以往生為有生,這是一般的常見。以不念佛為無念,以不求往生為無生,這是被邪見所迷惑。念而無念,生而無生,這是佛法中的第一義諦。在真如實際清淨平等的究竟境界來說,是不受一塵一垢所染著的,如此則上無諸佛之可念,下無淨土之可生。然而在佛陀慈悲喜舍方便教化的事相門來說,則不能舍棄任何一種利益眾生的善法。

為了都攝六根,因此有念佛三昧,至於達到回歸自性的修行法要,則開示了往生淨土的直捷法門。所以終日念佛,而不違背於無念 ;熾然地祈求往生,而不乖離於無生。因此能夠眾生與彌陀各自安住自己的本位,而又能彼此感應道交 ;西方東土不相往來,而神誌遷往極樂淨土。這是合理而不可質疑的。故經典雲 :‘若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乃至是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來世尊雖然分‘折伏’和‘攝受’兩門,示現分別居住在汙穢的世界和清淨的國土。然而探究諸佛聖人的本意,難道隻是以娑婆世界,丘陵坑坎、五趣雜居、土石諸山、穢惡充滿,如此濁惡的世界來令人厭離 ;而以極

樂國土,黃金為地,七寶行樹高聳參天,樓閣宮殿具足七寶,蓮華盛開四色交映,這些美妙的境界來令人欣願而已嗎?實在是因為,初發心入於佛道的眾生,忍力仍未深厚,必須憑借著淨土的因緣,以為增上進步的助力!

何以故?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彌勒佛尚未下生 ;而極樂國土,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娑婆世界,觀音、勢至,隻聞其聖名而無能親近 ;而在極樂國土,觀音、勢至兩位聖人,時時能夠親近而為殊勝的善友。娑婆世界,諸魔競相興起,惱亂所有的修行人 ;而在極樂國土,大光明的境界之中,決定沒有魔惱之事。娑婆世界,邪惡的音聲到處擾亂,女色妖冶而多欲 ;極樂國土,水鳥樹林,皆宣妙法,正報清淨莊嚴相好,沒有女人苦惡之身。凡是修行人增上善緣的圓滿具足,再也沒有如西方淨土那樣殊勝的了。然而信根淺薄的人,卻偏偏生起懷疑毀謗。

我個人曾經這樣思惟討論,此娑婆世界的人,無不厭惡俗家的喧噪煩惱,欣慕清淨寺院的安寧寂靜。因此如果見到有人舍世俗之家而出家,則會不斷地鼓勵讚歎。如今娑婆世界的痛苦,何止是俗家的喧噪煩惱而已 ;極樂國土的優遊快樂,又豈隻是相當於寺院的清淨寂靜而已呢?所以明知道出家生活的優閑安適是美好的,而卻不願意往生更殊勝的

極樂淨土,這是第一個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

在此娑婆世界,跋涉萬裏艱辛勤苦,遙遠地尋求善知識,就是為了開發本性明了心地,抉擇正法超脫生死。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無論色身、心力以及莊嚴淨土的功業都非常殊勝,再加上願力宏深,隻要一聽聞到阿彌陀佛演說的圓頓法音,則所有眾生無不明了契悟無生法忍,既然願意辛勤地參訪善知識,而卻不願意往生淨土親見彌陀,這是第二個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

廣大叢林僧眾雲集的道場,是大家樂於親近安居的地方,而人眾較少的道場,人們則不願意依止親附。如今極樂世界之中,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其數甚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既然想要親近叢林,而卻不欣慕仰望和極樂世界的清淨大海眾俱會一處,這又是第三個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

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最長的壽命不過百歲而已,而童年無知、年老時又衰殘糊塗,疾病間雜、以及昏沉睡眠等等,又占了一大半的時間。雖然是菩薩,投生在這個濁惡的世界,仍然有隔陰之迷,而聲聞也還有出胎的昏昧失憶。那麼人一生當中如此寸金難比的寶貴光陰,十分之中幾乎消失了九分,未到不退轉的境界時,輪回生死的痛苦,實在令人恐懼寒心。反之,極樂世界眾生生者皆是壽命無量,隻要一旦托質蓮華的花苞,就再也沒有死亡的痛苦,同時在修行的道路上,相續而沒有間斷,直捷了當一直到證得無上菩提為止。所以往生淨土就可以獲得阿跋致,而成佛的日子,也決定可以指日期待。有人願意痛苦流轉於娑婆世界,短暫幻滅的生命,而竟然不願意往生極樂淨土,受無量壽命的快樂,這是第四個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