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曆史(1 / 1)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段時期,有曹魏、季漢、孫吳三個國家。漢末三國戰爭不斷,使得人口下降,經濟受損,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由於戰爭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較大發展。

189年,漢靈帝駕崩,劉辯繼位被立為少帝。執政的何太後之兄何進聯絡袁紹,殺宦官蹇碩。紹、進等密謀盡殺宦官,並召董卓入洛陽為援。當宦官殺何進,而紹又盡殺宦官之時,卓率兵入洛陽,盡攬朝政。他廢黜少帝,另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卓之專橫激起了東漢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對,釀成大規規模的內戰。卓入洛陽後,紹出奔冀州,橋瑁假東漢三公名義,要求州郡興兵討伐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推紹為盟主,相機進攻卓。190年,卓避關東兵鋒,挾持獻帝西遷長安。關東聯軍彼此欺詐並吞,不久就分崩離析了。193年長安兵變,卓被殺,關中混亂不已。經過激烈的混戰以後,到196年時,全國形成許多割據區域:袁紹占據冀、青、並三州,操占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公孫瓚氏遼東,陶謙、劉備、呂布先後占據徐州,袁術占據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占據益州,孫策占據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占據交州。此外,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漢中地區,置祭酒以治民。在這些割據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卓入洛陽後,曹操逃至陳留,聚兵反抗,成為關東聯軍的一支。他在濟北誘降黃巾軍三十萬眾,選其精銳,編為青州兵;又陸續收納一些豪強地主武裝。建安元年,他把獻帝遷到許縣,取得了挾天子以令不臣之勢;屯田續資。200年,曹、袁兩軍進行官渡之戰,操以弱勝強,全殲袁軍主力;又利用紹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鄴城,相繼占領青、冀、幽、並四州之地,統一了北方大部。207年,曹軍出盧龍塞,打敗侵擾北方的烏桓。208年,曹軍南下,攻占劉表之子劉琮所據的荊州。依托於荊州的劉備向南奔逃。魯肅受孫權之命與備會晤,商討對策,諸葛亮又受備之命,於柴桑與孫權結盟,共抗曹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於赤壁,迫使曹軍退回中原。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麵。操北歸以後,用兵於關中、隴西,把統一範圍擴及整個北方,不久曹操自封魏王。211年,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219年,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軍襲殺關羽,占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劉備軍相持。222年,漢軍出峽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蜀中。猇亭之戰以後不久,

漢、吳恢複結盟關係,共抗曹魏。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