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爸爸家應該是最放鬆的時候,爸爸離開媽媽很快找到了一個阿姨,這位阿姨並不像其他的後媽那麼嚴厲,對他視如己出,單位發放的飯會帶回來給他吃,隻不過每次爸爸跟阿姨做他不懂的行為的時候會給他幾塊錢讓他穿過一片空曠的野墳到達大致兩公裏外的商店買藥。剛開始的幾次他很害怕,每一次走的都很慢,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怕的藏在荒墳後邊。慢慢的他長大了,知道荒墳要比蟲叫聲跟風吼聲更恐怖。但是他對熟悉的一個個小土包害怕不起來。
爸爸經常會在棋牌室通宵打麻將,後媽也有自己的女兒不經常回家。每當他感到孤獨就會去爸爸租房後的一片野墳,坐在最中央看著星空數星星,想象著媽媽回來的場景,對於那時的他來說,不會欺負他不會打他的除了這片荒墳以外隻有他的媽媽了。
對於世紀初的西北大地來說,種族隔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十三個常駐民族大家雖然生活在同一片大地但是不會真正的融合。
故事中的小孩子便是種族結合後誕生的怪胎,不知道他的出生是一個錯誤,還是說打破種族之間的差異結合是一個錯誤。
在爸爸家待著他經常等不到後媽跟爸爸回家,一個人生活渴了可以喝自來水管中的自來水,餓了吃完剩飯以後可以用自來水下麵粉,或者自來水下咽嚼的稀碎的米粒。
每次媽媽回來會接著他去肯德基德克士解解饞,給他講著媽媽在外地工作的趣事,每當媽媽問起我走以後送你去哪裏?孩子總會說去爸爸家吧。
這個孩子可以忍受孤獨,可以忍受饑餓,但是早慧的孩子無法忍受冷言冷語跟指桑罵槐。
媽媽每當聽到孩子的請求後都會說:“媽媽去一下衛生間,你坐在這裏不要動,誰叫你也別動。”媽媽回來後總是兩眼通紅的笑中帶哭。
這個孩子異常堅強,在爸爸家抱著孤墳玩耍,在外公家背著唐詩宋詞能夠,在奶奶家能夠吃著奶奶保存發黴的食物感受奶奶的關愛,到了姑姑家又會學做一個乖孩子不打擾哥哥姐姐的學習。
五六歲便會察言觀色,從大人的表情中讀懂自己怎麼趨炎附勢。
少年時真好,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在外公家的陽台看著花梗草木便能夠想象成千軍萬馬,在父親房後的孤墳抓住蟲蟻便是千軍萬馬對怪獸。
但是外公、姑姑、爸爸、奶奶家他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來幫助自己生存,唯一能讓他徹底放鬆的便是媽媽的一通電話。
其實外公早就發覺他的習慣,有一次外公說給你媽打通電話問他什麼時候回來,小男孩扭扭捏捏的說記不清媽媽的電話,外公拆穿道:“連電話費的事情我還看不出來嗎?”
小男孩脊背一涼,這就是那位民漢混血孩子的少年時光,吃百家飯,讀百人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