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養生6(1 / 1)

求子之法,男子貴在清心寡欲以養其精,女子應平心定誌以養其血。

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髒盛乃能瀉。

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

恐懼不解則傷精。

太上養神,其次養形。

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神不外馳,故曰守神。

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

恬淡虛無,誌閑而少欲。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

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

心源清則外事不能擾,心定而神明。

和喜怒,心安而不懼,以恬愉為務。

故肝為怒,怒生於恨,成於憤。恨而不已為怨,為慍,為恚;憤而不已為奮,為發,為自強。

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元氣固藏,富貴壽考。

呼吸精氣,獨立守神。

人身,陰陽也。陰陽,動靜也。動靜合一,氣血和暢,百病不生,乃得盡其天年。

靜者壽,躁者夭。

不妄作勞,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

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

食後便臥及終日穩坐,皆得凝結氣血,久則損壽。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道貴常存。道者,聖人行之。聖人心合於道,故勤而行之。

故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縱欲快誌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