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在軍營過青春(1 / 1)

看電視圓夢軍營

我沒想到我會與軍營結緣是因為看了一晚電視。學校暑假放學,北方炎熱夏天的晚上,我當時是一個初中生放假在家,家人都去了外地,剩我一人看家,我晉級成了戶主,可以自由的看一晚上電視,沒幾個頻道的黑白電視是我除了書籍了解外麵精彩世界的橋梁,用鉗子夾著電視轉頻道的那根光禿禿的內嵌式鐵條發出巴巴的聲音。畫麵停留在了記者采訪一隊解放軍戰士的畫麵上,記者問“你們覺得抗洪苦嗎”,解放軍戰士回答:“我們是人民子弟兵,隻要我們的付出能減少老百姓的損失,我們幾天不睡覺的留在大堤上我們也不會覺得苦”。記者問:“你們想媽媽嗎?”,解放軍戰士回答:“想,但是現在我們隻能先放下,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抗洪搶險中去,保衛人民就是我們的職責,我想媽媽知道了也會支持我的,爭取拿一枚軍功章送給媽媽,我想媽媽也會替我高興的”。旁白:1998年長江發生了罕見的洪水,黨中央一聲令下百萬解放軍子弟兵投入到抗洪搶險之中,保衛人民群眾的安全。畫麵:解放軍車隊搶險完成坐車又奔赴下一個大堤投入到抗洪搶險中去,車隊兩旁是老百姓有老人有青壯年有穿著校服的學生,有爬進駕駛室給解放軍送食品,年輕軍人用手禮貌阻擋,兩人互相拉扯,最後塞進軍人懷裏就跳車的畫麵,有人拿著家裏養的一隻大公雞朝車裏直接扔的畫麵。車隊走了一路,兩旁的老百姓就把家裏的雞啊鴨啊朝軍車裏扔了一路。老百姓最歡迎最感謝的人是誰?是解放軍戰士,當了人民解放軍就能成為一個讓老百姓歡迎感謝的人,這樣一個類似公式的觀念就在我的腦海裏成立了,那一天晚上我做了一個決定,走去當兵。

我趁晚上吃完晚飯時間跟父親說“我想去當兵”,父親隻是看了我一眼沒有說話,第三天父親把我送上去往縣城的班車,去我大伯家,大伯是村裏有出息的人在縣城工廠裏麵幹事,聽說還是個官。大伯帶我去了縣武裝部報名,接下來就是體檢政審送兵,看見大伯家進進出出的人,我一個也不認識,但我知道都是送我去當兵忙活的人。一個人的美好,都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我帶著大紅花走進了軍營,後來我從軍營又走進了政府機關。

一群滿臉稚氣的男娃坐在火車上,有的三人一夥打著撲克,有的用饃就著涪陵榨菜嘴巴在動眼睛瞅向窗外。遠處是一高一矮肩膀上扛著三個花的接兵幹部在聊天,就像剛完成了接兵作業的學生如釋重負後淡定從容的斜躺在火車座椅上,臉上露出了喜悅的微笑。烏魯木齊站到了,遠遠看去車站廣場上有一隊原地不動的穿著軍裝的人在等待著我們,一下火車撲麵而來的是像老家桃花瓣那麼大的雪花,雪花從頭頂上下,風使勁的朝人領口裏鑽。隻聽見有人向領導報告,帶隊幹部別克,什麼內容也聽沒聽不懂,但對於詞彙敏感的我來說深深的記住了別克兩個字,雖然不明白什麼意思。軍營第一頓飯是麵條,軍營的麵條是用大臉盤裝的一個盆是湯哨子,一個盆是麵條。一個帶著白色護袖的年輕軍人大喊了一聲“吃慢點,管夠”。大家隻是抬頭看了一眼迅速又恢複了巴拉麵條姿態,整個餐廳充斥在一種“呲溜呲溜”的聲音當中。這頓麵好多年後還讓我念念不忘,簡直太好吃了。軍人對新兵到軍營吃的第一頓飯有一個特殊的稱謂“迎客麵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