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知識

人工對比:

對於缺乏自然對比的組織或器官,可用人為的方法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於或低於它的物質,使產生對比的方法,稱為人工對比即造影檢查。

CT:

用X線束圍繞人體具有一定厚度的檢查部位旋轉,進行層麵掃描,由探測器接收透過該層麵的X線,在轉變為可見光後,由光電轉換器轉變為電信號,再經模擬數字轉換其轉換為數字,輸入計算機處理而獲得該層麵的重建圖像。

CT值:

CT掃描中X線衰減係數的單位,用於表示CT圖像中物質組織線性衰減係數(吸收係數)的相對值。用亨氏單位表示,簡寫為Hu。人體骨皮質:CT值為+1000Hu,空氣-1000Hu ,水的CT值為產:0Hu。

磁共振:

利用人體中氫原子核(質子)在磁場中受到射頻脈衝的激勵而發生核磁共振現象,產生磁共振信號,經過信號采集器和計算機處理而獲得重建斷層的成像技術。

DWI:

即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是利用磁共振成像觀察活體組織中水分子的微觀擴散運動的一種成像方法。水分子擴散快慢可用表觀擴散係數(ADC)和DWI兩種方式表示。

MRA:

磁共振血管成像,是對血管和血流信號特征顯示的一種技術。MRA不但對血管解剖腔簡單描繪,而且可以反映血流方式和速度的血管功能方麵的信息,故又稱磁共振血流成像。

動態增強掃描:

指注射對比劑後對某些感興趣的層麵作連續快速多次的掃描,它可以了解病變的強化程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對病變的定性診斷有一定的幫助。

流空效應:

指心髒、血管內的血液由於迅速流動,使發射MR信號的氫原子核居於接收範圍之外,所以測不到MR信號,在T1或T2加權像中均呈黑影,這就是流空效應。

窗寬 :

指顯示圖像時所選用某一定範圍的CT值,使隻有在規定範圍內的不同CT值,才能有灰度的變化,而在此範圍最低值和最高值以外的CT值,一律分別顯示為黑或白色。

腦灌注成像:

快速靜脈團注有機碘對比劑後,在對比劑首次通過受檢腦組織時進行快速動態掃描,並重組腦實質血流灌注參數圖像。它反映腦實質的微循環和血流灌注情況。

部分容積效應:

在同一掃描層麵內含有兩種以上不同密度的物質時,其所測CT值是它們的平均值,因而不能如實反映其中任何一種物質的CT值,這種現象為部分容積效應或稱部分容積現象。

造影:

將對比劑引入器官內或周圍間隙,產生人工對比,借以成像.

CT對比增強掃描:

經靜脈注入水溶性有機碘對比劑後再進行掃描的方法.

簡述磁共振現象:

自旋質子置於靜磁場,受相應的射頻脈衝之激勵,自旋質子的自旋軸偏離靜磁場方向,獲得橫向磁距。與此同時,部分低能量的自旋質子吸收了射頻脈衝的能量,躍遷為不穩定的高能量自旋質子,當射頻脈衝暫停時,自旋質子又將吸收的能量按電磁波形式重新散發並恢複為低能量的質子等一係列過程即所謂“磁共振現象”

何為T1加權像?在T1WI上T1長短與MRI信號之間關係如何?

在MRI成像中,兩種組織間信號強度的差別主要取決於T1馳豫時間的不同,所得圖像為T1加權像(T1WI),它反映的是組織間T1的差別。在T1WI圖像上,T1短,則MR信號強,影像呈白色;T1長則MR信號弱,影像呈黑色。

何為是T2加權像?在T2WI上,T2長短與MR信號之間關係如何?

兩種組織間信號強度的差別主要取決於T2弛豫時間的不同,所得圖像為T2加權像(T2WI)。它反映的是組織間T2的差別。在T2WI圖像上,T2長,則MR信號強,呈白色;T2短,則MR信號弱,呈黑色。

X線的防護原則:

防護實踐正當化、防護的最優化和個人劑量限製是X線防護的3大基本原則。除此之外,實際工作中還要遵循下列原則:①時間防護,應盡可能減少在X線場內停留的時間,縮短照射時間,減少受照射的劑量;②距離防護,X線機工作時,應盡可能使工作人員遠離X線源,病人與X線球管的距離不能小於35 cm;③屏蔽防護,即在X線源與人員間放置一種能吸收X線的物質,如鉛玻璃、混凝土牆壁、鉛圍裙等,從而減弱或消除X線對人體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