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前言(1 / 1)

寫給胡編亂造的生活,

也寫給你我;

寫給無病呻吟的你我,

也寫給生活;

再見北京。

前言

第一版

這篇文章偶然天得,在與北京的第一次告別的前一周,我臨時起意,決定寫一篇關於北漂生活的文章,確實,我成為了小時候在電視裏看到的北漂一族。這裏的朋友來了又走,像在枝頭落地歇腳的鳥一樣,這六個月的時間,從一開始凡哥在北花園等我,到我和光哥送走他,再到浩文入住北花園,最後大家工作都要結束,我和浩文即將離開,光哥也搬到靠近公司的位置,沒什麼感慨的,因為這是我接下來要說的,也是這篇文章的主旨:現在的生活,各種信息裹挾著我們,讓我們麻木,感受不到變化,甚至感受不到痛苦。不過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人們對社會上的巨大變動麻木不仁,但是對身邊人的所言卻異常敏感。這樣看來,這篇文章更像是論證痛苦與麻木辯證關係的一篇論文。

這裏的兩個角色,胡邊和欒浩,來源於“胡編亂造”,當然,人物的名字是胡編亂造的,但是故事卻是實打實的生活。

北京在這裏不是一個具體的某個城市,某個地點,而是我們生命這個閉區間上的某個小小的子集,這篇文章可以是北京遺言,上海遺言,廣州遺言,深圳遺言,甚至可以是夏官營遺言,這個地點代表了你,生活的,麵對的,一切痛苦與麻木的集合,一個正無窮到負無窮的集合。

這裏還有一個特殊的角色,李別,他是很多人的集合,甚至可以說是即將與北京離別的這份離愁別緒的具象化。他是神秘的,更是複雜的。

現在我很痛苦,所以我要開始講故事了。

前言

第二版

第二版前言主要說一下為什麼這篇小說的名字叫做《北京遺言》呢?到底誰死了,到底誰留下的遺言,讓我們帶著問題來讀這篇小說就好。

這個故事的主旨在第一版前言裏已經和讀者朋友們交代過了,但是其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利益,其實也是作者的思考,那就是作為剛剛走出象牙塔的年輕人,初次麵對殘酷的社會時,所做出的選擇導致自身心態的變化,所以北京遺言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也許會持續幾十年,死去的是我們曾經恣意妄為的青春,或者是對社會原本的看法。初入社會,難免會對未來生活產生迷惘,這也就是通篇小說的感情色彩,迷惘,貫穿了我們的青年時代,正如這裏寫道“他像是時間這條繩子上的螞蚱,兩頭扯著他,馬上就要斷胳膊掉腿”。未來永遠都是不確定的,甚至今天都是不確定的,已經確定的隻有“一眼望到頭的昨天”,但是我不願意過這樣的日子。

所以當家裏人強烈要求我未來當一個老師,當一名醫生,或者做一名公務員時,我對這種言論嗤之以鼻,我不願意過這種一眼望到頭的生活。但是現在看來,我居然開始逐漸轉變心態了,我開始向往這種生活了。

但是無論在哪,要讓未來確定下來的方法就是,在當下做出選擇,然後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