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被遺棄在哨所的兩輛T-55A坦克時王中平就敏銳的意識到,不能將防禦希望全部寄托於敵人缺乏裝甲突擊力量。前進基地也必須有足夠的反裝甲武器和防禦體係進行配合,才能在末日立足。
結合中俄兩國指揮官的意見,王中平決定將華北地道、斯大林格勒建築物防禦和塹壕防禦體係三者相結合同時融入現代野戰築城的一些設備和思路來構建一個有效的防禦體係。
“按照我們討論的結果,為了防止敵人裝甲部隊襲擊,我們要把我們的防禦半徑擴大到3公裏位置,最外層防線500米處挖一整圈反坦克壕溝?”
“是的,長官也許這個工程量有點大,但是如果你不想我們的駐紮地一開始就遭到敵人直射火力攻擊的話,我們的防線至少得距離駐地3公裏。
當然哪怕是3公裏我們也有可能遭到敵人直射火力的打擊,T-90M曾在4公裏距離上發射3OF26打擊目標。如果敵人利用無人機配合的話……理論上他們能打的更遠。
所以我們防禦體係,還要將地麵工事和地下坑道相結合,做到能打能守才能更好的保證我們基地的安全。”
“所以,說一下你們的意見?”
“好的。”說完劉誌鵬走到地圖旁開始闡述自己的規劃“首先,我們的防線可以分為三道。
幾個村莊的建築物作為最後一道防禦措施,如何將房屋改造為堡壘他們俄羅斯人的專長;第二道防線運用大量預製模塊、裝配式野戰工事和鋼筋混凝土構築永固工事配合塹壕構成防禦體係。
永固工事施工標準最好是可以抵禦203重炮射擊,這道工事可以作為出發陣地、倉庫和屯兵處使用,利用地道和交通壕與一線陣地連接方便補給和輪換。
第三道陣地可以不用和第二道陣地一樣堅固,作為第一道防線肯定會遭到敵人最猛烈的火力襲擊,過多投入資源反而是一種浪費。
所以第三道防線可以直接使用塹壕體係進行防守,使用傳統土木結構和部分預製模塊就可以。
第三道防線前麵如果條件允許我希望可以布設足夠多的鐵絲網、地雷和“傑克刺蝟”
同時我認為,三道防線都應利用複雜的地下係統連接。除開防禦外,地下係統應該都具有一定生產能力同時具有倉庫和屯兵功能。
主要原因還是我上麵說的,敵人可能具備一定曲射火力,我們需要隨時準備放棄地麵設施轉入地下工事防禦和生活。”
“行那就這樣,這三天線這樣施工完成初步防禦準備,無人機這幾天先觀察情況如果G11高速路上的感染體太多,我們就轉換策略
放心建材和油料問題,實在不行我召喚補給卡和工程車輛,進度我不催往結實了修,哪怕是你打算吧第一道防線也修成永固防線隻要你能保證安全就可以。
另外,如果你待會出去的話就把被俘的倆民兵叫過來,我有事找他倆。幾個屯子一百多號人放著太可惜了不如動員成民兵自衛隊。”
“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