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提前沒有聽到什麼消息,一時之間人群議論紛紛,說什麼的都有,可又得不出什麼確切的結論,以至於一道一僧走過他們麵前依然談論之聲不止。
李承道和慈雲和尚對於兩側百姓的議論充耳不聞,目不斜視的在中間往前行去。
李承道是單純的行走在青石道上,此地人氣鼎沸,人脈連為一氣,左右觀之,倒別有一番感悟。
而慈雲和尚則感覺有些不同,行走之間別有一番韻律,他一手持佛珠單掌豎於胸前,一手掌心朝上,五指虛握,呈托缽狀。
左跨一步,佛珠搖曳,右邁一步,掌心虛晃,一步一步,佛性自生。
和李承道隨性而行產生了鮮明的對此,至於孰優孰勝,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這一路行來,分立兩邊的百姓在倆人過後都跟在了後邊,逐漸就形成了一條由人流組成的長龍。李承道見此眉頭微皺,這種情形最怕發生踩踏事故,但有一點動亂,必是一場慘禍。
他神念一掃,心中稍定。還好,有人提前分散在人群之中維持秩序,沒有讓眾人擠的太緊,情況不算很糟。不過李承道還是尤不放心心中微動,一股清風頓時自東南起吹拂而來,鑽入了人群中的每一處縫隙之內。
做完了這一切,李承道這才又把心思放在了望氣之中。
行不多時,眾人便來到了李承道來時看到的那個廣場之上,依然是人山人海,比圍觀建設法台的時候多了十幾倍不止,整個廣場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全都是人。
在廣場的正中心一座顯眼的高台拔地而起。
哦,不!
不能稱之為高台了,如今建成的規模堪稱為一座高塔。
這一座高塔飛角重簷,結構壯觀,足足有七層三丈三尺三寸高。
隻是奇怪,是塔…卻無頂,更無登塔之梯。在塔頂留了一個七尺見方的平台,卻不留下梯子繩索什麼的,這讓人怎麼上去!
不過,百姓門雖然奇怪,但也不怎麼擔心會上不去,江湖俠客都是高來高去的,這三丈的距離應當難不倒佛門的大師,隻不過這樣躍上去的話未免有些不甚雅觀,有失佛門體統。
當然,他們操心這些也沒啥用,都和百姓們沒有什麼關係,他們大多都是抱著湊熱鬧來的,對於佛門如何,法會如何,其實不甚關心的。
但主持此次法會的慈雲和尚見到這座“寶塔”確是特別的滿意,甚至連一直走來保持的儀態都有了那麼一瞬間的鬆懈,不過立刻便被其調整了回去。
唯一讓他覺得礙眼的就是“寶塔”旁邊突兀的豎起來的那一根柱子了。
簡簡單單,樹立而起。
對於整個法會的布置來說卻顯得格格不入,偏偏它還比“寶塔”給高了三尺。
原本計劃的寶塔高是三丈,可慈雲和尚在聽了李承道讓豎起一根高三丈三的柱子的時候,他心中雖然不以為意,可還是私下裏吩咐了一句,讓“寶塔”又加了三尺三寸,要壓他一頭。
卻沒想到,這小道士更是雞賊,竟然比他又高了三尺。
心中氣煞了,可表麵上卻沒有絲毫的顯露,依然一副笑麵佛的模樣。
當李承道和慈雲和尚正式踏入廣場之時,就是所有目光關注之時。
此時縣中有頭有臉的人物都已經在會場分賓主落座,跟隨在倆人身後的呂府眾人也都在進入廣場之前分兩邊進入了會場,在各自安排好的地方坐下。
此時全場的感覺之中,“站立”者隻餘下二人……李承道和慈雲和尚。
倆人無視左右,側身對視。
慈雲和尚扶胸一禮,雖然沒有說話,但他的意思明確。
‘請吧!看你如何表現。’
李承道亦沒說話,還施一禮,意思同樣很明確。
‘哦,不了,不了。你為主,你先請!’
‘不不不,你請!’
‘你請……’
‘你請……’
二人都沒說話,卻來會拉扯推辭數次,都沒有第一時間行動。
這麼多人聚集在一起,魚龍混雜,什麼人都有,依然不能一直保持著安靜。除了李承道和慈雲和尚二人剛站到廣場之上時的時候,不論出於什麼心情眾人肅穆了那麼一瞬間,之後雜聲漸起。
慈雲和尚手持的那串佛珠,在逐漸紛亂起來的氛圍之下終是越來越難以保持平穩。
見李承道依然那副‘你來你來’的模樣,慈雲和尚心中輕“哼”一聲。
‘好!那就我來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