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噩耗(1 / 2)

戴寧看著周澤平的樣子,心中明白,一定是嚇到這位了,看周澤平用那雙不禁顫抖的手接過過聖旨,他真的想把皇上的意思告訴周澤平,可是他不敢。來宣旨前,李世民特別告訴他,一定不能把自己的用意告訴對方,讓其在挫折中成長起來,到時定會成為國之棟梁。

戴寧不明白,為什麼皇上隻看了試卷就說那個隻有十三歲的孩子將來定是國之棟梁,現在看看這周圍,隻要能看到麵部表情的,唯獨那周浩言顯得那麼平靜,一副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樣子,心中感慨。皇上不愧為天子,皇上英明啊。

宣了旨,戴寧走了,留下一院子的人傻愣愣的看著周澤平,他現在想知道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宴席還擺不擺了。安靜隻有那麼一會,眾人等不到周澤平的答複,便開始相互悄聲交談,說話的人越來越多,聲音也越來越大,最後眾人索性放開嗓子,話中沒有半點的隱諱,多麼難聽的話都說了出來。他們認為周澤平的官也做到頭了,聖旨以下,其子必牽連其父,湖州怕是要變天了。

老管家在一旁實在看不下去了,不等周澤平開始發話,便領著家丁開始趕人,周澤平卻是不管不顧的拿著聖旨,顫悠悠的走回書房。眾人見狀,知道周府管家此舉也算是得到了周澤平的默認,也就紛紛的離開了。

一時間刺史家公子被下旨駁了功名的事情在湖州城流傳開了,聽聞此事,有人憂有人喜。擔憂的大多是平頭百姓,周澤平在湖州任職的時間,也算是做了許多事實,從來沒有做過收刮民脂的事情,如此以來也就是好官了,自然有很多人為了這事,擔憂周澤平會不會真的受其牽連;而高興的大多是一些唯利是圖的商人和一些與周澤平在官場有衝突的人。

話有說回來,梁正文現在心裏也不好受,他站在周浩言身邊一同看著周澤平顫悠悠的回了書房,歎了一口氣。他與周澤平十幾年的交情,他不能走,這個時候想必周澤平身邊也應該有一個人開導開導。

隨後他又低頭看著站在身旁的周浩言,看著周浩言目光直視周澤平離開的方向,心想,也許這個時候最難受就是這個孩子了,多人少都應該他太年輕而忽略了周浩言的感受呢。

梁正文對周浩言道:“言兒,你想開點,我去看看你爹,大不了以後我們不走仕途了,我看你二哥永安這個孩子就不錯。”

周浩言知道梁正文是在安慰自己,於是道:“梁世伯,我沒事,您去看看我父親吧。”

梁正文道:“好。那我去看看你父親。另外你是不是應該改口叫我嶽父了?”梁正文想在這個時候說點其他的,轉移一下周浩言的注意力。

然而周浩言卻道:“我看,我還是叫您梁世伯吧,以後侄兒的路途怕是要坎坷的多,這次的結果又不知道怎麼樣,誰知道這會不會隻是一個開始呢,侄兒還是不要連累了梁小姐。我相信父親也會這麼決定的,即便是奶奶知道了,她老人家也不會反對侄兒的觀點。梁世伯就不要在這個問題上多說了,您先到我父親那裏吧,侄兒就不送梁世伯了。”

梁正文聽了這一番話,總感覺這不像一個十三歲孩子說的話,即便他在懂事怕也難得說出這種話。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絕不能容這個孩子如此草率做決定,梁正文就不相信,周澤平也會拒絕,即便是如此,那他就去找老夫人。自己總不能在這個時候落井下石,這和他與周澤平的關係是一方麵,當然,他這個文人的思想也是一方麵。

梁正文無奈的搖著頭離開了,說實在的,他還真不知道要怎麼說服周浩言。同樣周浩言目送梁正文去了書房,然後轉身回了西院。周府本來熱鬧的場麵一下安靜了下來,處處都透露出一絲絲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