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中華五千年,史上多次為外夷侵擾,無論當時國力如何貧弱,政府如何腐敗,軍隊如何無能,戰事如何艱辛,卻從未亡於外夷。以滿清末年,國事最為不堪,清廷黑暗腐敗,韃子愚昧無知,國力積貧積弱,外有列強逞凶,內有紅毛賊患,數十年紛紛擾擾,我中華猶能幸存。倭寇彈丸之地,豺狼之國,久謀我中華,自明朝起,達三百餘年。自滿洲事件後,謀逾急,逞逾凶,卻屢屢得手。九一八事變,三十萬東北軍,竟然不能與區區萬餘倭寇對壘,千載國恥,無過於是!盧溝橋事變後,更有南京十萬守軍束手就戮,又乃天下奇聞亦然天下慘禍!倭奴之眼中再無中華,視我國民如草芥如羊犬。不亦悲乎!
民族存亡關頭,我泱泱華夏,奇能智謀之士、草莽血性男兒更有那失誌英豪比比皆是,吐氣成雲,揮汗成雨,發一聲吼地動山搖,如何容得倭奴猖獗?這一篇故事裏,且讓滴水居的老樵為你講述當年三晉大地上轟轟烈烈的一番英雄壯舉,方知魯子所謂“民族脊梁”多半卻在草莽之中、林泉之下。
一九三七年。
七月七日,日寇在盧溝橋回龍廟附近進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隨後,炮轟宛平城。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全國抗日戰爭從此開始。
七月三十日,日寇猛攻北平南苑,中國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和123師師長趙登禹先後殉國。次日北平失陷。
八月十三日,日寇進攻上海,淞滬抗戰爆發。
在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指揮下的關東軍察哈爾兵團(後稱蒙疆兵團)在多倫設立指揮部,以四個旅團附有偽蒙軍九個騎兵師由察哈爾沿平綏路進犯蒙疆。平漢路之日本侵略軍第五師團在師團長板垣征四郎指揮下,由懷來經蔚縣、淶源向保定策應作戰。
中國方麵,國民政府第二戰區以各一部在蔚縣、平型關間及天鎮、陽高進行抵抗,以主力在大同附近集結,準備在聚樂堡與日寇決戰。日寇自九月五日向西進攻至二十四日,僅二十天,便占領了天鎮、陽高、大同、集寧各城市和大片地區。天鎮作戰失利,追查責任,第六十一軍軍長李服膺伏法。
大同失守後,國民政府第二戰區接著組織平型關戰役,其主力撤至恒山內長城一帶防守,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一軍防守茹越口,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撤至雁門關陣地,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第七十三師及第十五軍退守平型關、團城口既設陣地,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第—一五師進出平型關外,斬斷日寇後方供應連絡線。
日軍蒙疆兵團之一部於九月二十一日陷商都、豐鎮,繼續向集寧進攻,其主力攻陷應縣、山陰、左雲、右玉、平魯、涼城等地,再向內長城線進攻,以策應第五師團作戰。二十八日突破茹越口,中國守軍第二零三旅旅長梁鑒堂殉國。日寇軍進陷繁峙,威脅平型關守軍後方,第二戰區各部遂於三十日夜撤向五台山、代縣一帶,平型關戰役結束。
國民革命軍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率第十四軍、第九軍、第八十五師、獨立第五旅等部,由石家莊趕來太原以北增援。十月十日衛部集中於忻口附近,會合原第二戰區各部,區分為三個兵團。劉茂恩所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第十七軍、第九十四師為右翼兵團。以王靖國為總指揮、郝夢齡為前敵總指揮、陳長捷為前敵副總指揮所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十九軍、第三十五軍、第六十一軍為中央兵團。李默庵所指揮的第十四軍所屬第十師、第八十三師、第八十五師及晉綏軍第六十八師、第七十一師為左翼兵團,歸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衛立煌統一指揮。於十月十二日在忻口以北龍王堂、界河鋪、大白水、南峪之線占領陣地,進行忻口戰役。
日寇主力於十月八日後相繼攻陷崞縣、原平,十三日開始向忻口陣地攻擊。中國軍隊堅守陣地,進行反擊,激戰至十四日,第二十一師師長李仙洲負傷,獨立第五旅旅長鄭廷珍及繼任李繼程接連陣亡,至十六日,前總指揮兼第九軍軍長郝夢齡、第五十四師師長劉家麒壯烈殉國,官兵傷亡極重,戰勢呈膠著狀態。
十月上旬,日寇第一、第二軍主力向正定鉗擊,形勢嚴重。第一戰區抽出第一軍團、第十四軍團、第三軍、第三十八軍等部,轉用於娘子關占領既沒陣地,歸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竑統一指揮。
日寇陷石家莊後,長驅南進。僅以其第二十師團之一部向娘子關進攻,策應其第五師團之攻勢。十一日後進攻井陘、砭驢嶺,中國守軍第三十八軍第十七師迎擊。十四日突進葦澤關、舊關,被第一軍團、第三軍包圍,由於中國軍隊重武器配備不足,圍攻至二十二日,日寇仍負隅頑抗。
十月二十一日,日寇被迫抽調第二十師團全部及第一零九師團一部由冀南回援,第二十師團對娘子關再次攻擊,第一零九師團由橫口車站向測魚鎮、南漳城前進。中國軍隊第三軍及增援之第四十一軍調集未畢,迎擊失利。娘子關側背暴露,退守平定。第二十師團於二十六日陷娘子關,三十日進平定,第一零九師團進至昔陽,平定、陽泉相繼失守,日寇進逼太原。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命傅作義守衛太原。忻口各部隊為免於被圍,於十一月二日夜開始撤退,轉移太原北郊,由於東山失陷,被迫渡汾河西撤。娘子關方麵撤下部隊到達太原,日軍已對太原形成包圍,隻好分路南移或西渡汾河。
十一月六日,日寇第五師團和蒙疆兵團向太原陣地進攻,八日由北城突入,守軍向西山突圍,太原陷落。日寇九日陷交城,接連陷祁縣、平遙後停止。中國軍隊退守子洪鎮、韓侯鎮、兌九峪。太原會戰結束。
參加太原會戰的中國軍隊,於會戰結束後,其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第十七軍等部轉進於晉東南高平、陽城等地;其第十四軍、第十四軍團等部轉進於翼城、沁水一帶。晉綏軍各部轉進於晉西山嶽地帶。與此同時,挺進山西的八路軍開始向敵後廣大農村進軍,發動民眾,組織民兵、遊擊隊,不斷打擊日寇。山西表裏山河,一時成為各種軍事力量鬥爭最為複雜的區域。
正是初冬時節,長城腳下,疾風勁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