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17年秋,完成準備工作的炎族向太昊通知,將派遣軍隊遠征苗族,屆時將通過驪山城和大方城,希望不要與太昊族戰士衝突。
太昊族長風林正式答複:太昊不介入薑氏衝突!
10月15日,炎族遠征軍隊通過驪山城,城中太昊戰士緊張防備,在炎族大軍通過後,將炎族軍隊所有細節都在第一時間通報給了太昊城、大方城,大方城內偵騎迅速趕往苗城,將炎族軍隊虛實情況報知苗族。
按風林的安排,太昊族在大方城中隻有少量的鴿兵,其他都是苗族人和少量的由族人,太昊族不參加直接的對炎族作戰。
炎族此來沒有騎兵,但總人數達到了5000人,這個規模是在大河諸部戰鬥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炎族的實力部隊可以說是傾巢而出,據說牛神山下隻有一千餘人的守城部隊,若非薑由舉棋不定,木駝早就勸動薑鹿率由族主力反攻牛神山了。
苗族城中青壯隻得三千多人。
這個規模加上占了守城的地利,應該也可以和炎族有一戰之力,但這個年代的攻城戰是怎麼樣的,我還真沒有見識過,眼下連我也說不準這一戰的勝敗。
雙方都有我所設計的盔甲,都采用了我發明的弓箭,都熟知我所建造的城池結構,相信也都知道攻防的關鍵與利弊。
這將是怎麼樣的一戰,連我也很好奇。
雖然我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這種規模的殺戮,但又無從阻止。
相比之下,我更不願讓太昊族人卷入這場戰鬥。
為了不讓這場戰鬥變成單方麵的殺戮,我們已經為苗族人提供了足夠的物資支持,這也算對薑由有一個交待了,就算是在運城,太昊戰士也已經撤出,苗城同樣不能成為太昊卷入戰場的最佳選擇。
11月7日,炎族軍隊通過大方城,但為了避免衝突,炎族人繞了一個大圈子,在離城十多裏外經過,大方城上的守軍連炎族的部隊都沒有看到,僅發現了少量的煙塵。
12月6日,苗城鴿書飛入太昊,太昊宗廟內人頭攢動,都搶著想看到這份情報。
“炎族軍已經抵達,四門中隻有北門外駐營,其他方向無人出現,城中已完成準備!”
寥寥兩行字,卻在太昊宗廟內掀起如潮議論。
我在家中也很快得知消息。
炎族人也知道人手有限,不可能做到“十倍而圍之”,隻能攻其一麵。
但炎族人的真正攻法是什麼?
苗城的防禦能力不輸於太昊,若這一戰下來,或者能夠為將來可能發生在太昊城頭的戰鬥提供重要的借鑒。
我已經在此前發給大方城的鴿書中把能夠想到的後世的防守方法盡可能的都提到了,雖然還有很多工具沒有做出來,但基本的防守思路應該是有的,在我的預料中,能夠把炎族逼得徒勞無功,知難而退,就已經達到了目的。
甚至在炎族人消耗過大的前提下,反守為攻也並非不可能,但這一點我不建議苗人去做,即使做到了,苗人的元氣也會大傷。
炎族人的實力畢竟不可小覷,當年與炎族人一戰,我占了地利和裝備的優勢,仍打得非常辛苦,失去了裝備優勢,苗人這一仗能夠自保足矣,不可奢求太多。
12月9日,炎族長老入苗城談判失敗,苗城拒絕投降,甚至拒絕交出此前喪命的炎族長老遺體。
12月10日,攻城開始。
太昊宗廟內、太昊學校內,太昊的長老、族長和我都在這一天舉目南望,遙想南方的戰事,不知道是何等的慘烈。
12月19日,飛到太昊宗廟鴿舍內的鴿子羽毛竟然還帶著火燎煙熏的顏色,但鴿書的內容更讓我們感受到南方的戰火:“10日,城內外弓箭交射,炎族未能靠近北門;11日,炎人於北門外400米內遍燃粟杆濕木,煙焰蔽天,北門處不見人影,守兵不能見物;12日,炎族人蔽煙撞門,城內以土石砌門後,得以不破!”
炎族人在用煙火攻城!
這一招本來也在我的預料之中,卻沒有想到會是這種規模。
想來此際初起的北風,已經將苗人北門外的煙火不斷吹入了城中,不過五米高的城牆擋不了數百米綿延不絕的煙火,北門上的守兵更加目不見物,這一仗該怎麼打?
若是苗族棄城,便是一麵倒的追殺局麵!
風林和兵部長老們愁雲密布,卻不能為苗人出任何主意,因為從苗城到太昊的鴿書是單向的,隻能來,不能去,何況對付這種局麵誰都沒有經驗。
這年頭最多能夠以濕麻布遮一下口鼻,卻沒法子保護眼睛。防毒麵具還有好多年才能夠麵世,不要說宗廟內的兵部長老,就是我也不能為苗族出任何有營養的建議。
12月27日,太昊城內喜氣盈城,族人們都不甚了解南方的大廝殺,正在準備過年的事務,這家家都是糧滿倉錢滿缽,在太昊史上,從來沒有過這麼豐盛的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