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建議的確過於大膽,甚至於有點殘忍。
如果要這樣做,的確是需要勇氣。
可是,他們最後還是這樣做了,以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這樣做了。
不過,話得說回來,這兩個英國人也確實不簡單,壯士斷腕不是誰都是說到又做到的,可是,他們能,而且做得如此絕然,的確讓人不得不佩服。
總之,他們利用這七萬英軍,在太平軍輕騎前進的道路上設下了層層障礙,以延緩太平軍輕騎前進的速度,從而為他們的逃跑贏得了時間。
最後,他們順利逃出,而英軍卻都玩完了。
這就是為什麼華萊士會說,為了整個印度的利益,他們隻能如此而為。
不錯的理由!
而在蒙哥馬利與華萊士逃回駐地之後不久,阿裏汗與辛格也到了,不過,他們二人是獨自逃回來的,連親衛隊都給敗光了,說起來,他們比蒙哥馬利二人更慘。
而說起這敗仗的經過,幾乎與蒙哥馬利二人是如出一轍,不過,他們比蒙哥馬利的遭遇要有過之而無不及,算起來,也可謂算是一波三折,他們先是被左宗棠所逼,無可奈何之下,便奮力反抗,不得不丟下三分之一的人馬而逃脫,然後又遇到了曾三所率太平軍重騎的襲擊,又是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人馬,最後以為可以帶著最後剩下的三分之一退回大寨,可沒曾想被黃旭所率的預備大軍的前鋒給逮了個正著,一番攻打之下,印軍剩下的那點人馬也賠光了。
要不是阿裏汗與辛格趁亂跑得快,恐怕他們也回不來了。
可是,曾三率重騎伏擊,這還說得通,因為他們早就有安排說要伏擊英印軍,從而將功折罪,但是,黃旭的預備大軍又是從哪裏來的呢,他不是率軍誘敵去了嗎。
原來,黃旭在誘敵完成之後,便把攻擊的任務交給了東西兩路大軍,而他自己則率領預備大軍直撲英印聯軍的駐地,準備拿下駐地,再與其它兩支大軍會師。
誰料他尚未趕往英印軍駐地,英印軍已然敗了,而他也正好趕上敗於太平軍之手的印軍,也就趁機湊了個熱鬧,殺了印軍那剩下的三分之一的人馬,也算是過了一把癮吧。
而除此之外,那仍然被圍的二十萬印軍,自然也無法逃脫被圍殲的命運。
這一戰,英印聯軍損失慘重,包括那死去的二萬英騎和七萬其它英軍以及五十一萬印軍,英印聯軍一共損失了大概60萬人馬,的確算得上是空前的慘敗,而英印聯軍也從未有遭受過如此巨大的損失。
而在蒙哥馬利等退回駐地之後不久,黃旭等人率領的三支大軍也緊隨而至,最後順利會師於英印軍的駐地之外。
可是,與前次會師不同的是,前一次,英印軍尚有與太平軍抗衡的資本,但這一次,他們卻隻能躲在駐地之內苟言殘喘了。
事實變幻之快,著實讓人意想不到。
而太平軍一方此時實力強勁,已不需要再有太多的顧慮,所以,黃旭不打算再籌什麼謀,劃什麼略,他直接下令強攻英印軍的駐地。
而麵對太平軍的攻擊,駐地內的英印軍憑借堅固的工事,充足的糧草和武器硬生生地打退了太平軍好多次的進攻,將駐地的防守給穩定了下來。
而強攻不利,太平軍也隻能暫時罷戰,再想其它辦法攻破英印軍的防守,奪取這處駐地,從而結束這絞肉機般的阿卜杜拉大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