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明治在得到伊藤博文與戶木孝允這兩個軍中柱石的幫助之後,很快便將軍中有些微妙的形勢給穩定了下來,而且,明治相信,隻要經過實際戰爭的考驗,假以時日,日軍必將恢複往日的榮光,重新成為足以與太平軍抗衡的大軍之一。
看著大軍的情況一天好似一天,明治的心中也甚感欣慰。
而伊藤博文與戶木孝允卻並沒有明治這樣樂觀,他們已經領教過太平軍的厲害,心中比誰都清楚,要想單憑手中的這一支菜鳥大軍與如狼似虎的太平軍爭鬥,那無異於與虎謀皮,簡直是找死。
所以,他們必須從其它方麵想法子來彌補這天生的劣勢。
於是,伊藤博文向明治進言,日軍需要分設內外兩道防線抵擋太平軍的進攻。
外圍防線,他們需要依托強大的日海軍艦隊對太平軍進行阻擊。
日本國地理位置特殊,太平軍如想進攻日本,必須要從海上發起攻擊,先打敗日軍的海軍艦隊,然後才能進攻日本本土,而日本海軍則是日軍此戰所要依仗的主要力量,大海是這次雙方交戰的主戰場。
雖然日本海軍在先前與太平軍無敵艦隊的交戰中有所損傷,但畢竟主力還在,後經過一番緊急的搶修,修複了一些尚未徹底報廢的艦隻,又補充了一些後備艦隻,所以,日海軍艦隊至少恢複了九成的實力,著實可堪與太平軍一戰。
而如果日海軍就此將太平軍拒之於海上,那對日本國來說,那就是善莫大焉也,當然,即使不能在與太平軍無敵艦隊的爭鬥戰而勝之,至少要使之元氣大傷,從而斷了其進攻日本之心。
對日方來說,這是最好的結果。
而除外圍防線之後的內部防線,則是專為外圍防線不守之後設置的第二道防線,日軍需舉全國之力捍之。
內部防線也是日軍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內部防線被破,那日軍將全部完蛋,日本國也就不複存在了。
所以,日本必須是窮全部之力與太平軍殊死一搏。
伊藤博文不虧是明治天皇手下的第一智囊,思慮周全,所提之法切中實際要害,明治見之,聽之,感到甚是有理,欣慰之餘,大喜過望,最後當然是欣然從之所請。
於是,日本人是抹馬厲兵,積草囤糧,嚴陣以待。
在這場事關生死的較量之中,日軍已經準備付出全部,不破敵,則是死。
而在征得明治的同意之後,伊藤博文與戶木孝允也做了分工,伊藤博文主內,戶木孝允主外,戶木孝允先率海軍與太平軍交戰,如若不敵,則後撤至本土與伊藤博文彙合,共與太平軍決一死戰。
他們計議已定,加緊訓練人馬,隻等太平軍到來。
而太平軍一方,黃旭在處理完朝鮮之事後,便決定禦駕親征,討伐日本。
他打算以海軍,第十軍團,以及特種作戰分隊做為主力大軍,進擊日本。
而令原先援朝的第六,七,八軍團回國休整。
聽了這樣的安排,一直吵著要打仗的東方不惑可不幹了。
他的仗還沒打夠,怎麼能說回就回呢。
不行,他不回去。
“皇上,讓元帥率軍回去即可,臣願追隨皇上遠征日本。”東方不惑當眾向黃旭提出了自己的願望。
“不行,命令既然已下,絕無更改的可能。”黃旭搖了搖頭,道。
征伐大事豈是兒戲,誰去誰不去,自有安排,如果都象東方不惑這樣,那豈不亂套了嗎?黃旭豈能同意如此做。
“皇上,請皇上開恩,準許臣隨軍出征。”東方不惑跪了下來,朝黃旭懇請道。
東方不惑是真的想打仗,如果讓他閑著,那真是比殺了他還要讓他覺得難受。
他這是第一次鄭重地向黃旭下跪,以前雖然在大庭廣眾之下,他也跪過,但那隻當是兄弟之間的兒戲,內心並沒有當真,這一次,他是當真的,他是以一個臣屬的身份懇請他的皇上同意讓他隨軍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