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嘉定元年,南楚國起兵十萬,正式對北麵的高陽國發動征討。理由很簡單,天機門在百花豔的行刺。
不過對於演武場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無比振奮人心的消息,相比較畢業之後去各地執勤,能去真正的戰場才是這幫年輕人所期待的。
聽到這振奮人心的消息時,林文正站在演武場教場上,兩個月的休息讓他身上的傷好了去多。而作為僅有的三個一年級就參加這次誓師大會的林文也非常受矚目,元夕詞、四國賽讓林文成了永和城讓人矚目的新星。
今天霍煥起並沒有到場,來宣讀誓師詞的是衛曆。殿前指揮使元帥,演武場的副監理衛曆已年近花甲,但是其充沛雄渾的聲音還是準確無誤地傳入了在場每個人的耳中:
“自太祖立國,未嚐一日忘卻當日一統天下之宏願。高陽本我南楚之土,奈何太祖念立國未久,為免黎民之艱辛,忍辱負重,罷兵修養。然而,太祖仙去之時,猶憾未償之願,為人臣子甚感惴惴。今時聖上,發奮立誓,收我之土、遂黎民之願,以盡天命。
演武二十餘載,南楚才俊多耶,縱強敵萬裏,吾等往矣!”
年輕的未來軍官們被衛曆煽動得恨不得立馬拚死沙場以報家國。林文清楚地聽到衛曆說完最後一句,然後跟著所有人一起大喊“南楚所向,所向披靡”。數年磨礪,所求謂何?男兒安身立世,隻求封侯拜相。
那天,作為演武場正監理的南楚皇上孫清本人並未到場,此次出征由衛曆任統兵大元帥,這位當年為南楚國打下大片江山的元帥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依舊如殘燭般燃燒為南楚奉獻餘生。前朝極弱,太祖孫明兵變立國已有二十多年,他勵精圖治,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內讓南楚由原本的塗炭之地變為富饒之鄉。一生征戰疆場的衛元帥,本是想一統天下馬革裹屍,奈何在太祖有生之年他卻並沒有再次獲得出征的機會。所以這次太宗起兵,衛曆首當其衝自告奮勇,作為統兵元帥以期完成自己的夙願。
林文一邊朝兵舍走一邊與同樣被挑中的季修禪暢想著自己的未來,宣讀完太宗的征討詔之後,林文和季修禪都被點名將帶領百人的隊伍,隨軍出征任百夫長。身為南楚的軍人,打仗是他們實現抱負的唯一途徑。
而且更重要的是,沒拿到金菊花的他需要用戰爭來證明,自己是可以配的上那個遠走的雲瑤。
這次出征,三年的甲乙丙六個小班的三百人都將作為百夫長隨軍出戰。而林文、季修禪和胡建術因為四國賽的表現也得以被選中作為百夫長隨軍出征。
季修禪看到林文說得興起不由對他說道:“太平之下,你不覺得皇上有些唐突麼?”
林文當機反駁道:“當年太祖立國未穩,才有北高陽、西夏蜀這些本來屬於我們南楚的國土被占,如今北征高陽也是合情合理;現在南楚國富民強,已不同於立國的時候,高陽這些年重文輕武加之內亂,正是征討的大好時機啊。”
經過兩個月的養傷,林文其他的沒長進,大道理倒是說起來一套一套的。
季修禪不可置否也沒再反駁,在他心裏對這次出征抱有不同的看法,那就是窮兵黷武。
因為當初南楚立國不久又經曆兩年征戰,造成軍隊嚴重缺乏下級軍官,所以本來是宗室晉升捷徑的演武場便對所有人開放。正因為這樣林文才有機會在演武場學習。
雖然如此,一些家世較好的人並不與他們這些普通老百姓出身的在一起,演武場的一班二班就是這樣分出來的。
季修禪家就在南楚都城永和城內,所以出征前的這三天假期他可以回家。而林文還是一如往常,三天時間勉強夠一個來回的路程,所以他獨自一人回到兵舍。當下給家裏修書一封:
“文男跪父母親大人金安:
今日得上令,三日後遠征高陽。嚐聞父親隨太祖征戰而落恙,而今男已十之有六,為國為家,北征高陽乃吾輩之責。此行雖難,但望父母親勿念。
家書數及父親大人需防腳疾,男每日惴惴不安。近來,男於槍法有所悟,書寫亦未敢忘。
書及武弟多習文字,於槍法亦有所趣味,萬望父親多為督促,來年演武場選才之時亦可來京相佐,解文思鄉苦,揚父母成龍誌。
吾在京安好,萬望勿念。久未見家書,時有記掛,此番北征,未知何月乃還,家書定不能忘由武弟轉與文觀。
父母親需保重身體。萬望待男凱旋之時能得以盡子孝心。
男文跪安”
倉促之下,林文發覺自己字跡有些潦草,心想在父親心中又要把自己責罵一頓。不過等這封家書送到父母手裏的時候,林文想必已經在出征的路上了,想到這裏林文心裏也不再那麼擔心了。
林文自己並沒有太多的東西要收拾,他父親當年跟隨太祖起兵之後由於腿受傷就回家租了地,家裏並不寬裕,能來演武場學習雖然有些補貼但生活還是算比較節儉的所以並沒有多少衣服之類的需要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