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天皇降世治世始(1 / 2)

首陽山上,經曆多年的發展,人族的超強繁育能力,快速發展成億兆大數。各個部落不斷壯大,又劃分出許多小部落。

就這樣,首陽山逐漸的顯得擁擠起來。一州之地的,天地自然難以承載如此數量的人族。

饑荒開始出現,伴隨而來的便是人族內鬥。首陽山之外,神魔強者抬手間,便可搬山鎮海,至強者甚至可以毀天滅地。凡靈人族又豈敢離開首陽山這個安全屏障。各個部落隻能在首陽山中,爭奪這有限的資源。對於這種局麵,燧皇始終找不到解決的思路。

直到那一天,華胥部落外。本應不現天劫,暴雨幹旱莫侵的首陽山。卻似乎是因為人族內鬥過激,業力積累太盛。竟憑空之中,紫霄神雷大作,大道寂滅中,一團雷火進入一個華胥妙齡女子體內。

是夜,此女子感人道入懷。再醒來,已是身懷六甲之形。

(注:創世元靈體係中。女媧娘娘就不加哥哥了。這裏用的是,華胥女子踩雷神腳印,得子伏羲。

但是,小兵總覺得,既是人族之皇,整個雷神之子總覺得有些問題。

所以略做修改,變為,人族興盛之始。業力積累太盛,大道五十,天洐四九,人遁其一。冥冥之中,一線生機顯化,人道有感,伏羲降世。

那為什麼是雷火入體呢?

這個就是源自於,伏羲善演八卦,識天道之機變。當承其因果,應天雷業火之劫。另一個用意也是,伏羲應劫而生,身負人族無量因果,以求大道。)

雖已顯身懷六甲之形,然而,十個月之後,這名華胥女子絲毫沒有準備分娩的跡象。一年未顯其道,三年未化其靈,五年隻是平凡之形。直至九之極數,華胥女子仍未分娩。隻是生活如舊,並不影響勞作。

乃至於十二圓滿,終於誕下一名男嬰。他生而神聖,落地能言,自名伏羲。

華胥族人都覺得伏羲是天地賜給華胥族的祥瑞,平日裏十分尊重他。

伏羲生來便很聰明,他一直在思考的便是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山外的生活會是怎樣。

這一想,就是十二年,又一紀輪回。伏羲已經長到成年人一般高大。雖未入仙路,人族之中的修道強者都沒有人是伏羲的一合之敵。年紀的增長,伏羲不斷看到有人族離開首陽山,向山外的世界去求道。這使得伏羲對山外的世界越來越向往,他堅信,山外的世界可以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

直到有一天,伏羲聽說在西南方向的都廣之野中央,生長著一棵參天大樹,名為通天建木。順著它攀爬,就可以登上三十三重天界,見到修為強大的仙人。向他們求取仙路。

為了取回人族修道之路,伏羲終於下定決心,拜別母親,背著一把五弦梧桐琴便踏上了旅程。(這裏就不用錦琴五十弦的典故了,感覺有點不合適。)

這把梧桐琴便是大名鼎鼎的伏羲琴。以金木水火土為意,按五行之序,排列五行。治世之初,便代表了君、臣、民、事、物。可彈五音,是以“宮、商、角、徵、羽”。及至後來,化為陰陽五行,乃是文武之聲,承君臣合恩,變成七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