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未曾設想的世界線(1 / 3)

1

西元1400年,建文二年。

猶如困獸般的燕王朱棣狼狽地用沾滿泥灰的手抹去了眼前的血紅,讓視野得以清晰些許,他冷漠地看著周圍源源不斷湧上的朝廷士卒。

此時此刻,他箭囊中的箭矢早已射盡,就連貼身的寶劍也在劈砍之中斷裂,隨之斷裂的還有他登上皇位的希望。

終究還是大意了,他到底還是看輕了李景隆,以至於側翼遇襲,最終陷入包圍。

但是身經百戰的燕王決定放手一搏,授意幾名近衛斷後之後,他揮舞著馬鞭,不顧一切地向著高處衝去,他此刻迫切地希望能夠抵達高處,發出信號讓外圍的燕軍發起進攻,為他創造機會突圍。

然而曆史的齒輪在此開始轉動,眼見朱棣有所逃脫的跡象,一位勇敢的明軍士兵衝上前去,竟巧合般地突破了近衛的陣型,用手中的長矛劈中了朱棣坐騎的馬腿。朱棣隨之滾落在地,沉重的鎧甲讓他一時間難以起身。緊接著,數把長矛交錯,將他緊緊地叉在了地上。

與之前所有在大一統王朝掀起叛亂的藩王一樣,麵對軍事實力遠超自己的建文帝,燕王最終還是寡不敵眾地落敗了。依據史料記載,被押往應天的路上,被生擒的燕王所在的囚車突然起火,當大火被撲滅後,護衛隻找到了一具燒得焦黑的屍體。

麵對如此噩耗,建文帝大哭三日,便繼續將削藩的屠刀向他剩餘的親叔叔們揮去。而有了燕王的前車之鑒,剩餘的藩王們隻能令家丁將自己捆好,坐在庭院裏以等待朝廷人馬的到來,朱允炆終於得以安心地坐在這獨屬於他的皇位上。

然而,朱允炆的統治並不如同他先前預想的那般順利。

其一是邊防問題:塞王的連番裁撤固然減輕了地方對於朝廷的威脅,然而邊防軍隊的削弱卻讓大明北方麵對北元殘存勢力的壓力陡然大增,昔日北宋所存在的邊軍羸弱的問題似乎正在新生的大明重現;

其二便是南北的割裂:明朝的南北矛盾在洪武朝的南北榜案中便初見端倪,在某條為眾人所熟知的曆史上,明朝的南北裂隙隨著明天子遷都順天逐漸得到彌合。然而對於朱允炆而言,遷都北方是個完全不可能的選擇。與此同時,作為一位“垂拱而治”的聖天子,朱允炆的意見近乎被江南士族左右,已然成為南方儒生們 “民意代表”的朱允炆將治理的重心完全放在了江南一帶,而在異族統治數百年下積貧積弱的北方在其理政理念中不過是麵對北方遊牧民族的緩衝地罷了。

兩種因素相加,讓這條世界線上的明朝不可避免地向著“大號宋朝”的方向發展了。

在十五世紀上葉,隨著北方邊防屢屢被遊牧民族攻破,而江南士紳在日漸發展的海上貿易中逐漸嚐到甜頭,大明帝國開始將視線投向南洋。在開海的政令下,民間的商賈更是組建了一支又一支的船隊開展了海上貿易。

然而大批湧入南海的明人行商卻引來了橫行於南洋諸國的海盜的覬覦。麵對即便是一些東南亞小國都不得不稱臣納貢的陳祖義海盜集團,明人的抵抗往往無濟於事。一時間,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的船隊都損傷慘重。

1405年,為了體現明帝“仁德”而得到重用的馬三保太監得令率大明水師出兵南洋,劍指位於三佛齊的海盜老巢,最終以摧枯拉朽之態剿滅了陳祖義勢力,“海盜由是而清寧,明人賴之以安業”。巨港宣慰司自此設立,這也是明帝國海上擴張的起點。

馬三保的船隊並沒有止步於南洋,有了南洋補給點作為支撐,巨大的寶船得以航行至更遠,乃至海洋盡頭。自此,與蒙古大征服並稱的三保征西洋拉開了序幕。

整個十五世紀是屬於明朝的時代,與陸戰的屢屢失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上戰爭的無往不利,麵對大明的艨艟巨艦與海上而來的數萬精良將士,很少有番人能夠堅持一戰。明帝國的宣慰司如同一連串明珠般在南太平洋與天竺洋的海岸線上連接起來,隨之而來的是源源不斷流入大明的巨大財富。但由於時代科技的限製以及敗血病在海上水兵中的盛行,明帝國海上的步伐最遠隻到達了非洲的東海岸。非洲漫長的海岸線似乎佐證著天圓地方學說的正確性——大海也是有盡頭的,如果繼續向前航行,大明的船隊隻會落入深淵。

十五世紀末,一支來自葡萄牙的船隊撞開了好望角的海浪,也為明帝國帶來了西方存在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