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八、七、六……”
靜靜地聽著擴音器裏發出的倒計時聲,李清的情緒沒有一絲波動,長達四年的航天訓練在此時顯現出了效果,隻見他有條不紊的執行著最後的升天工作。
這項被命名為“傳薪計劃”的航天行動,是中國有史以來除去“火星大探險”以外的又一次航天壯舉!
其核心計劃是借助太陽引力的反作用力,將航天器送出太陽係,從而到達獵戶座參宿四號恒星係的一顆行星上。這顆行星在2037年被英國天文學家發現適合人類居住。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曆經約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中國終於在二十一世紀中期奠定了世界霸主的地位。雖然第三次世界大戰並未打響,但長期的環境破壞已經使人類的生存環境愈發惡劣。
為了移民外星球以延續地球文明,在中國的號召和世界各國政府的積極配合下,這項意義重大的航天計劃拉開了序幕。
作為人類衝出銀河係的首次實驗,此次航天計劃可以說是萬眾矚目,因為它肩負著延續人類文明的重任。
所以,主航天器內的主控電腦儲存著海量信息,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不論是存在的還是消亡的,隻要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文明,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謂無所不包。
這台主控電腦的功能還不止是儲存和傳播地球文明,事實上,它才是這次行動的執行者。
要知道,2030年後,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趨於完善,智能電腦廣泛的被用於各種高科技領域,是人類進入後現代科技文明必不可少的得力助手。時至如今,2051年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發展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這台名叫“豐碑”的主控智能電腦自然不可小覷,每飛秒上百億次的計算速度,能夠大大縮小儲存空間的光儲存技術,超過1000米的感知範圍,全太陽能的供電和儲蓄方式,再加上不足5立方毫米的體積,實在可以說是當今最頂尖人工智能技術的終極體現。
而李清則要伴隨著“豐碑”和實驗艙裏的眾多植物種子一起遊曆宇宙,完成人類移民外太空的準備工作。
“正在檢查高壓動力推進器……數據正常。”
“正在掃描太陽能電池板狀態……正常。”
“檢查培養艙各種植物種子的生長狀況……正常。”
固定在宇航服上的“豐碑”通過短波擴音器發出了陣陣報告聲。李清最後看了一眼發射塔,來不及向四年來朝夕相伴的“戰友”們揮手告別,就在一片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衝天而去。高溫壓燃火焰散發出耀眼的白光,將飛速升空的火箭整個包裹起來。
盡管主艙的抗震技術已經很先進了,但是坐在艙裏的李清還是能夠清晰地感覺到一陣陣劇烈的晃動。那種滋味,如果不是他曾經在航天基地裏訓練了四年,估計很有可能會吐得七葷八素。
“距離地球表麵578千米,火箭表明溫度366℃,艙內溫度16℃,各項數據顯示正常。”即使聽眾隻有一個,“豐碑”仍然一絲不苟的工作著,帶著金屬質感的電子合成音回蕩在狹小的主控製艙,忠實地向李清和地麵控製中心彙報著各項數據。
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由“豐碑“一手包辦的,所以無所事事的李清感到有點無聊。對於一個即將要在茫茫宇宙中獨自生活若幹年的航天員來說,最大的敵人不是失敗和死亡,而是空虛,這種無處不在卻又異常強大的精神壓迫甚至能將人逼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