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老百姓手中的飯碗要端得穩穩的”,參加崮鄉農民豐收節的農業專家真情的說。
安家父親,從崮鄉走出大山,為了吃上飯。
“三線廠”在大山裏建設,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安穩的吃飯。
六七十年代神秘的軍工“三線”,在父親老安的崮鄉建設。一部“小三線”軍工史,半部“三線人”家國情拉開帷幕。“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雪雨搏急流。曆經苦難,癡心不改。
如今,崮鄉不僅是沂蒙鄉村振興學院的實踐基地,還是軍工紅色文化基地。老安的崮鄉不僅成了中國蜜桃之鄉,還有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崮鄉地貌景區的美稱。崮鄉已經進入鄉村振興的新時代。
父親老安作為一名警備人員、軍轉幹部,從崮鄉走出,50年黨齡,始終心中有黨有國家。曆經波折坎坷,與母親和戰友們一起,麵對衝激,無怨無悔,默默付出,即使從頭再來也從不抱怨,那一代的人,書寫了“軍轉民”特定時代悲歡離合的堅韌故事,締造了一部平凡人的“三線史”。
安家安滬和小風作為軍工二代,他們通過考學走出大山,雖然工作後,沒在大山待幾年,但是血脈相連的崮鄉情是融在骨子裏的。小風如今回到崮鄉,又在大山腳下繼續奉獻,為鄉村振興的家鄉繼續努力。餘生還有七八載,她跟小欣和老李相約至少五年,在崮鄉幼兒教育實踐,讓崮鄉的孩子能夠建立自信和自豪感,同時也要有使命感,通過更多的了解外麵的世界,走出去。學習更好的知識,回來反哺崮鄉。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雪雨博急流。
安家的四爺爺一家,南下離開崮鄉,就是困難時期,回來住過一段時間,從此就沒有回來。因為,那時的崮鄉太困難了,太窮了。雖說兒不嫌母醜,如果吃不上飯,兒隻能自己出去討生活了。
崮鄉,是根脈,這是誰也無法抹去的現實。好好生活。對於崮鄉,安家對她的感情。超過沂蒙市。沂蒙市雖然住在方便,人心難測,已經被四通八達的信息所沉浸,他們更多的是利益更多的是現實,更多的是對方更不能對他們有用。他們沒有崮鄉人的淳樸善良。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愛上一座城,也許是愛上那裏的人。如果那個城的人,心心念念隻為自己考慮,那樣的地方即使變得再好,也是冷血的,沒有溫情的。這也是很多人為何有“近鄉情怯”的心理。
安家年少的時候,每當去醫院,都是父親老安陪著,遇到什麼事,可以跟老父親商量。如今她需要學會堅強,需要遇到難事,自己一個人麵對。
好在她的女兒有責任心、有擔當,安家看到了希望。女兒說,姥爺的解放軍時代已經成為曆史了,現在是新時代了,是元宇宙時代,是AI時代。
未來二十年,會是什麼樣呢?
無論什麼樣的時代,都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像父親老安一樣,正直、堅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