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音節中,以表記該音節起始輔音或零輔音的輔音字母(類似漢語拚音體係的聲母)為中心,在周圍特定方位(上下左右半包圍等)以添加符號、符號組合、輔音字母、輔音字母和符號的組合等形式,表記韻頭、韻腹、韻尾以及聲調(如有)等。
輔音字母可以單獨出現,代表該輔音與特定元音拚合成的音節。
元音符號不能單獨出現,表記純元音或以元音開頭的音節時,必須伴隨零輔音字母。
當輔音字母和添加部分共同構成音節時,在有些文字中,為保持音節字形結構的平衡和美觀,字母或符號的形態會發生變化。
(4)Syllabaries 音節文字
基本特征:
每個音節有一種或多種獨立不可拆分的表記形式。
音節文字中不含有任何表記元音輔音音位的部分。
書寫時,依照所代表的音節在語流中出現的順序,呈線性排列。
音節文字又分成整體音節文字和非整體音節文字。日語假名是整體音節文字。非整體音節文字又分成半音素化音節文字和全音素化音節文字。半音素化音節文字例如阿拉伯文字,每個字(字母)內部的主體部件寫音節中的輔音音素,元音音素可以不寫或者用附加部件寫。
在音節文字中韓文是例外,韓文(諺文)表示音素的字母按音節組合起來寫成一個方塊字,但其實它並不屬於學術定義上的音節文字,而和拉丁字母一樣屬於音位文字,隻不過它的字母排列不是線形拚寫,而是依照音節塊形拚寫而已。諺文的方塊字才能為字,把音素字母看成構件。所以諺文應該看作是音節文字。
3.語素文字/意音文字
意音文字,或稱語素文字、語素-音節文字、語詞-音節文字,是一種圖形符號既代表語素,又代表音節的文字係統。一般來說意音文字可以分解為字位,一個字位代表一個語素。語素文字的文字本身可能有表示聲音、意義或是形狀的部份。
基本特征:
每個單字表記獨立語素,不直接表記發音(注意並不是\"完全不表記發音\")。
每個單字創製時通常有唯一對應的音節,但由於語音曆史演變、文字借用等因素,現今單字和具體發音之間的映射關係已非常複雜。
對應相同音節的可能有非常多的不同單字。在不結合語意的前提下,無法判斷每個音節所對應的具體是哪個單字。
文字的三種類型如下表所示:
文字類型
代表文字
表形文字(象形文字)
聖書字、古漢字、瑪雅文等
表音文字
(拚音文字)
輔音文字
阿拉伯字母、希伯來字母、塔納字母、敘利亞字母
音位文字
拉丁字母、希臘字母、西裏爾字母、亞美尼亞字母、格魯吉亞字母等
音節拚寫文字
天城文、孟加拉文、藏文、緬甸文、泰米爾文、高棉文、泰文、老撾文等
音節文字
日文平假名、日文片假名、切諾基文等
意音文字(語素文字)
漢字、喃字等
(二)文字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