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末三國分爭,又並入於晉。晉末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相爭,終並入於隋。隋末群雄相爭,並入於唐。唐朝自高祖、太宗起兵太原,一統天下,後來玄宗中興,傳至哀帝,遂分為五代十數國。
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懿、僖二宗。
唐朝時,地方管理實行州縣製。唐朝全盛時,全國大約設有三百五十多個州、一千五百多個縣。因州縣太多,為了加強監管,唐太宗時,按山川行便,分天下為十道。唐玄宗時,分拆為十五道。道的長官,稱為采訪使,主要負責監察。
唐初兵製,沿襲西魏、北周和隋朝的府兵製,即在每個州下麵設一個或幾個折衝府,全國三百多個州,總計設六百多個折衝府。
每個折衝府募集士兵一千人左右,全國共有府兵六十萬。府兵製的“府”,指的就是“折衝府”。
朝廷禁軍設六軍十二衛,分別管轄所有的折衝府。折衝府與所在州的刺史,一般互不統屬。
唐高宗以後,由於常年征戰,府兵大量逃亡,府兵製逐漸難以為繼。
唐朝開國兩百多年後,經過安史之亂,唐朝國力衰微,府兵製名存實亡。
為了解決府兵製下無兵可用的難題,同時也是為了加強對邊疆的控製,唐睿宗李旦在位時,首次在邊境地區就地募兵成軍,常駐邊疆,並設節度使統帥之。
節度使由朝廷頒給旌節,同時掌管邊境重地的軍事、屯田和財政大權,並兼任采訪使。節度使在轄境內,招募士兵,組成若幹支軍隊,各立名號。例如,武寧軍下轄的軍隊,分別稱“銀刀”、“雕旗”、“門槍”、“挾馬”等七軍。
節度使獨攬整個轄區的軍事、民事和財政大權。有些大軍閥,身兼幾個鎮的節度使,地盤很大,與漢朝的諸侯王、魏晉時的大都督使持節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節度使為正二品官員。
唐朝時,正一品、從一品的官職很少,而且往往沒有實權,多數是榮譽性質的虛職。唐朝中後期,實質宰相稱為同平章事,或者稱同中書門下三品,隻有正三品。
因此,節度使正二品這個官階已經很高了。
唐玄宗李隆基時,開始在邊疆大量設置節度使。十大節度使擁兵四十九萬,而朝廷禁軍僅有十二萬。
唐玄宗晚年,身兼河東、範陽、平盧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平定安史之亂後,唐朝在內地也陸續設置了很多節度使,使其互相監督、互相牽製。全國重要的軍事要地,如徐州、襄陽等,都設有節度使。
有些小一點的道,例如山南西道、山南東道、淮南道等,雖然保留“道”的名稱,實際已經變成藩鎮,設有節度使。有些次要一點的道,例如江西道、福建道、桂管道等,則設觀察使,級別比節度使略低。
節度使又稱方鎮或藩鎮,觀察使則為準藩鎮。藩鎮又可簡稱鎮。節度使、觀察使的轄區,也可稱為道或軍。
從此天下藩鎮林立。唐憲宗元和年間,天下分為四十七個鎮或道,後來不斷增加,至唐朝末年,達到六十七鎮。
朝廷擁有的禁軍,數量有限,因此,遇到戰爭,除了會派出一小部分禁軍,往往大量征召各藩鎮軍隊。
安史之亂後,很多藩鎮兵力強大,根本不聽朝廷號令。
此時,朝廷內部,大臣分為牛、李兩黨,互相攻擊。宦官幹涉朝政,囂張跋扈,竊權誤國,甚至連皇帝廢立,皆由宦官決定。
唐朝第十三到第十五位,連續三位皇帝,敬宗、文宗、武宗,乃是三兄弟,都是唐穆宗的兒子、唐憲宗的孫子。他們都是由宦官擁戴才登上皇位的。
其中,唐敬宗李湛是穆宗長子,在位僅三年,荒淫無道,被宦官劉克明等弑殺,壽僅十八歲。
唐敬宗諸子年幼,宦官擁立其弟李昂繼位,這就是唐文宗。文宗皇帝銳意進取,謀誅宦官。他先將宦官陳弘誌外放,中途亂棍打死;再將王守澄明升暗降,複賜毒酒殺之。
又與宰相李訓、鳳翔節度使鄭注、金吾大將軍韓約等,密謀誅殺仇士良等全體宦官,因謀事不密,事情敗露。仇士良反挾持文宗,將李訓、鄭注、韓約,以及宰相王涯等滿朝文武大臣幾乎全部殺死,史稱甘露之變。
從此宦官更加專權擅政,權勢熏天,唐文宗李昂徹底成為傀儡。這跟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企圖誅殺宦官,卻被宦官們反殺,幾乎就是翻版。
這一年是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
甘露之變後,唐文宗李昂鬱鬱而終,在位十四年,壽僅三十二歲。
當時專權的宦官,擁立唐文宗的弟弟李炎繼位,這就是唐朝第十五位皇帝唐武宗。
唐武宗李炎任用名臣李德裕為宰相,嚴厲鎮壓藩鎮叛亂,打擊佛教勢力,為朝廷增加了稅源。他在位期間,朝政比較清明,史稱會昌中興。
然而,唐武宗英年早逝,在位僅六年,壽僅三十三歲。
古代幾乎所有皇帝,駕崩後,皇位從來都是父親傳給兒子,偶爾有時候是哥哥傳給弟弟,這些都是很正常。
然而,唐武宗李炎駕崩後,繼承皇位的卻既不是他的兒子,也不是他的弟弟,而竟然是他的叔叔!他父親的弟弟,光王李怡,被立為皇太叔,改名李忱,在侄兒的靈前繼位,這就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宣宗。
時為唐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二十六日。次年新年,改年號為大中。
唐宣宗李忱(李怡)為什麼能以皇叔的身份登上皇位呢?這是因為,掌權的宦官,想找一個比較傻的來做傀儡!在當時,皇家所有親王、皇子裏麵,就數這個李怡,看起來最傻。
之前,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在世的時候,也經常捉弄這位傻皇叔。當然,雖說是皇叔,唐宣宗李忱(李怡)比侄兒唐文宗李昂還要小一歲,比唐武宗李炎也隻大四歲。
有看官問了,這個皇帝駕崩,該選誰來繼位,不應該由朝廷大臣商量決定嗎?朝廷裏有文武百官,有宰相,有大將軍,宮裏麵還有太後,皇後,妃子,他們應該出麵啊!宦官不就是太監嗎?不就是皇宮裏麵伺候人的奴才嗎?他們不都是被閹割過的下等人嗎?皇位繼承這麼重大的事情,怎麼就讓幾個太監來做主呢?還有,唐敬宗怎麼能被宦官殺死呢?
原來,晚唐時,宦官掌握了宮廷禁軍的兵權。宦官中,有四個人權力最大,當時被稱為宦官四貴,就是左、右中尉,以及左、右樞密使。
其中,左、右樞密使,負責與宰相等大臣共同討論朝廷政務、向皇帝奏事、傳達並宣讀聖旨等,相當於皇帝的機要秘書,貼身心腹,名義上他們是權力最大的宦官。
但是,左、右中尉是直接執掌禁軍,也就是神策軍兵權的兩個指揮官,實際上他們權力更大。
從前,唐朝負責守衛皇宮的“北衙禁軍”,一開始包括龍武軍、羽林軍、神武軍,各分左右,稱為六軍。後來增加了神策軍,再後來又增加了神威軍,也分左右,統稱十軍。
其中,神策軍最早是一支邊防軍,由名將哥舒翰創建,十分驍勇。安史之亂爆發後,神策軍入關作戰,宦官魚朝恩率神策軍為唐代宗護駕,而原來的地盤被吐蕃占據,回不去了。自此,神策軍成為禁軍,也分為左右兩支。
神策軍不僅僅駐紮京城,在京畿道、關內道各重要地區,也有駐軍。在禁軍中,神策軍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皇宮核心區域,就由神策軍負責守衛。後來,其他六軍,空有名號,有將軍,卻沒有士兵,實際上形同虛設。禁軍就是神策軍,神策軍就是禁軍。
再後來設立的左右神威軍,不久即並入神策軍。因此,所謂六軍,或十軍,實際上就是指左右神策軍。
左右神策軍各設大將軍一人,正二品;統軍各二人,正三品;將軍各四人,從三品。
左右神策軍又各設護軍中尉,簡稱中尉,各一人,代表皇帝,監視、掌控神策軍,位在神策軍大將軍之上,相當於後世的“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