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急忙穿上上朝時穿的朝服,上了陳嘉的馬車。
馬車行駛到長安東市時,忽然停下,陳嘉拿出皇帝的詔書,令晁錯下車跪聽聖旨。
晁錯一下車,就被跟在車後的軍士們反剪雙手按住。陳嘉當即向他讀了詔書,詔書上說了晁錯幾條罪行,無非是陶青他們奏章上的“大逆不道”之類,然後判處他在鬧市中腰斬,家屬不論男女老少,全部棄市!
腰斬這個酷刑,最早出現於以仁義自居的周王朝,後來一直保留到清朝,它比斬首痛苦萬倍。其行刑的方式,周王朝時期是用巨斧把人從腰部斬為兩段,後來鐵器流行後,改為用鋼鐵的鍘刀把人攔腰鍘斷。腰斬之後,受刑者神智清醒,能充分地感受到神經所傳導的一切痛感,往往要痛苦掙紮好一會才氣絕身亡。據說清雍正朝一位官員俞鴻圖被腰斬後,用手醮著自己的血在地上連寫了七個“慘”字方斷氣。雍正聽說後覺得太殘忍,就下令廢除了這一曆史悠久的酷刑。
景帝對晃錯有什麼恨,用這樣的酷刑對付他還不過癮,還要殺了他一門老小?應該沒什麼大恨,無非是為了討好吳王等七王,讓他們消氣遂願,晁錯死得越慘,就越能表明皇帝對吳王他們的善意。希望吳王他們感動之餘就爽快罷兵,盡快恢複天下劉氏一家親的和諧社會。
晁錯一死,景帝就任命袁盎為九卿之一的太常,任命竇嬰為大將軍,負責守衛滎陽。
朝臣們見袁盎和竇嬰這麼得寵,一齊來拍他們的馬屁,每天都有數百乘馬車到他們府上拜訪送禮。袁盎、竇嬰著實風光了幾天,著實發了一筆橫財。
不過很快,景帝就任命吳王劉濞弟弟的兒子劉通為九卿之一的宗正,命袁盎和劉通兩人為使者,去向吳王劉濞報告“奸臣晁錯”已伏誅的好消息,同時宣布赦免吳王等人的罪過,恢複他們的封地,請求他們罷兵。
袁盎、劉通來到吳軍中時,吳、楚聯軍正在攻打梁國。
劉通是吳王的侄子,吳王立即就接見了他。劉通請吳王跪拜聽詔,吳王笑道:“我已經是東帝了(他起兵之後就自稱為東帝),還拜誰呀!”
至於袁盎,吳王沒有見他,而是把他看管起來,然後逼他擔任吳國的將軍。袁盎對景帝說吳王手下沒有賢士,成不了大事,並非隨口忽悠,是他的真實想法,所以他怎麼肯跟隨一個注定要敗亡的人?斷然拒絕。
吳王一怒之下,派一個都尉帶500兵把袁盎的住處圍住,打算殺掉他。
當時天氣比較寒冷,看守袁盎的士卒們又饑又渴,那都尉手下的一名負責看守城西南角的校尉司馬就把自己的衣具行裝等全部賣掉,然後買了二石度數較高的酒(醇醪),請他手下的士卒們喝,把士卒們灌得人事不省。
那校尉司馬就去把袁盎放走,說:“您可以走了,吳王打算明天早上斬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