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感士不遇賦(2 / 3)

“青天大老爺啊!您說的話說到咱們心坎裏去了。”幾位不識字的老農經陶淵明一宣導,激動得高呼起來。

彭澤土地基本上是人均一畝,從原先每人每年要上稅五斛到三斛,自然稅賦大大地減輕了。有此等好事,難道在做夢?但眼前檢閱台前的一切,陶淵明的話分明在告訴大家一個事實,縣令是說話算話的,百姓開始群情振奮了。

“‘安居樂業’不是一句空話,首先要給大家解決謀身的問題,在所有的問題中生存是第一位的,大家有了土地就能很好地生活,同時為了幫助大家度過荒年,凡是今天在場簽訂耕種協議者,即刻在現場補助每人二斛米,大家算一算這本賬,這一進一出,政府今年讓利於民,基本上是種一畝地隻繳了一斛米的稅。”陶淵明開始給百姓算經濟賬。

“還是種田好啊!”一些原本拋棄土地去當豪強劣紳的佃客、奴仆的農民有了對比,更是感到新政的好處。

“至於‘安居’,我們將對房地產市場進行限價,最高價不能突破人均年收入的六倍。暫時不能買房的,由縣衙提供經濟過渡房,房源就是這個檢閱場兩邊的看台,我們稍作改造就讓符合條件的百姓居住。”陶淵明瞥見了那天在城外自建房的遊擊隊,向他們打了個招呼,他們已經認出了縣令,個個聚精會神地聽著,“為了杜絕懶漢產生,我們租賃合同最長隻簽六年,六年內租房者必須靠自己的誠實勞動,到房地產市場去買房住。大夥說說看:這樣的政策是否合理?”

“合情合理!”百姓眾口一詞擁護。

“關於農貿市場,我們采用直銷製,取消中間環節,供需直接見麵,供方隻賺十點利,政府隻在十點利中抽一點管理費而已。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充分讓利於民,將物價降下來!”陶淵明一口氣將新政有關稅收、住房、市場交易準則說將下來,為彭澤百姓描繪出了一幅和諧生活的美好願景,現場百姓想要簽約的情緒立馬到了急不可耐的地步。

陶淵明見目的已然達到,宣布讓百姓上檢閱台接受簽約。彭憫農第一個上台,陶淵明代表縣衙與他簽訂了田租的協議,按照陶淵明的事前的許諾彭憫農於是得到了十兩金子的獎賞。

彭憫農激動得握著陶淵明的手,半晌才說出這樣一句話來:“陶公品德真令人高山仰止啊!”

“老彭,這是我應該做的!我還要感謝你敢於第一個吃螃蟹啊。”陶淵明無不感慨地回答:“正是因為有了像你這樣識大體顧大局的百姓,給我的新政以有力的支持,才使我們的政策不至於夭折。隻有百姓富裕了,國家才能強盛啊!”

“言之有理!”彭憫農這位曾經在私塾讀過幾年書的農民,覺得國家利益離自己尚遠,但眼前陶淵明的所作所為卻為自己致富提供了路徑,他覺得跟著陶淵明走就能獲得幸福,簽完協議後,彭憫農轉身麵向大家語重心長地說:“鄉親們啊!陶令公說話可是算數的,我已經拿到了十兩金子,他給咱們彭澤帶來了希望,跟著陶公走,我們一定能發家致富。我們還想聽聽陶公除了新政以外,對我們還有什麼吩咐。”

“吩咐談不上,我隻是有個小小的建議。”陶淵明的這一天也許是自己為官最激動的一天,“大家可以多開動腦筋,互相取長補短,除了種莊稼外,也可以在農閑時種些經濟作物,以提高自己的收入,總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我們鼓勵勤勞致富。說到我自己嘛,我一定會按照孔子所說的:‘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來嚴格要求自己,恪盡職守做好自己的工作,接受百姓的監督,我願意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百姓山呼海嘯般的掌聲和喊聲響徹雲霄,全縣上下齊聲歡呼,紛紛讚揚陶淵明英明和愛民如子的美德。彭澤縣的新政就這樣推行開來。

由於佃客、奴仆都有了自己的土地,“人可地產”、“人口房產”缺乏了勞動力,再加上何泰、史月化收監,縣衙限價,彭澤的房價逐步穩定在人均年收入六倍的限價線下,經濟過渡房的推出,百姓安居有了保障;原先高企的物價,也在直銷市場的推動下,進入尋常百姓所認可的軌道。陶淵明給彭澤百姓安居樂業的承諾有了著陸。

就在彭澤百姓生活逐步好轉的情況下,那些代表腐朽黑暗的勢力是不甘心自動退出曆史舞台的。何泰家族的幕後人何隆——潯陽郡丞,史月化家族的既得利益者史或化——潯陽督郵,開始粉墨登場,他們背地裏聯絡了彭澤的豪強劣紳,搜集陶淵明所謂的“罪狀”,等待時機要想反攻倒算。

這個機會還真讓他們等著了,在劉毅的步步緊迫下,劉裕采取了暫時退讓的政策,正式免去了劉敬宣江州刺史的職務,改任宣城內史。江州刺史由檀道濟擔任。

刺史的變動,給何隆、史或化等人帶來蠢蠢欲動的機會,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覺得陶淵明失去了劉敬宣的支持,也就沒有了依靠。在他們的鼓噪下,彭澤那些在新政中受到衝擊的豪強劣紳煽動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開始在彭澤張貼大字報攻擊陶淵明,並且羅列了陶淵明三大罪狀告到江州,時間選擇在檀道濟上任之日。

陶淵明也按上頭的交代,前往江州出席迎接檀道濟的上任以及送別劉敬宣的儀式。縣裏出現的幾張大字報並沒有嚇倒他,他胸有成竹地認為烏雲是遮不住太陽的。

劉敬宣在刺史府將陶淵明引見給了新任刺史檀道濟,檀道濟是劉裕一手提拔起來的一員寒族出身的得力幹將,與劉敬宣一起在北府軍共過事,也是個軍事家出身的官員,地方政府的實權劉裕是絕不會讓劉毅集團掌握的。

“元亮,這位就是新來的刺史檀大人。”劉敬宣還是稱著老朋友的字,親切地將他介紹給檀道濟。

“下官陶淵明見過刺史大人!”陶淵明不知檀道濟的底細,謹慎地說起了官場的套話。

“不必見外!元亮,你以後隻要與對待萬壽將軍那樣和我打交道就行。”檀道濟平易近人的一聲“元亮”,打消了陶淵明心中的顧慮,“聽說彭澤有人告你的訴狀已經擺到江州府衙了。”

“那是一派胡言,惡人先告狀。”劉敬宣旗幟鮮明地力挺陶淵明。

“元亮,我十分仰慕令曾祖長沙郡公,也知道你在彭澤為百姓所做的事,這裏既有告你罪狀的,但那是少數豪強劣紳的;也有為你歌功頌德的,那可全是彭澤百姓的萬人簽名,說你是青天,這截然不同的兩種意見,我自然聽大多數人的意見,這也是太尉所希望看到的。”檀道濟看著陶淵明,又看看劉敬宣,“我隻要元亮說一下實情,以便替你主持公道。告你的罪狀說你擅自決定將百姓的稅收從五斛降為三斛,還用政府糧倉發放給每人二斛大米,還有什麼將檢閱台變成經濟過渡房,打壓房價,辦農貿市場擾亂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