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抗疫手段對對出
“一統”帶來的製度進步,給公共服務和衛生防疫事業帶來了新氣象。秦漢時期人口增長,疫情頻繁,為了維持政權穩定和經濟複蘇、發展,在自上而下的主動抗疫過程中,無論是統治全國的帝王和他的中央政權團隊,還是地方執政梯隊,都表現出更強的責任感;盡管還未脫去蒙昧,但抗疫手段、防疫觀念和政策效率等,較之前朝代或時期,都表現出明顯進步和進步趨勢。
(1) “巫”與“醫”
對於民間百姓選擇以巫術抗疫,與其說他們無法超越時代限製,倒不如說是習慣和傳統使然。
他們以時令祭祀和節日祈福為常態,以儀式和符咒驅魔降魔應對突發疫病,無非是帶了“祝” 和“賭”的心態。就算治不了病,萬一治了命呢;就算治不了命,總還能治得了心。
著名小說《邊城》的男主角,名叫儺送,取義“儺神送來的孩子”。小說以北洋時期的湘西民情為背景,主人公如是取名,除卻服務於作品情節需要,寄托作者鄉愁,也有反映地域風情和民俗傳統之意。
儺神為祛除瘟疫之神。藝人戴麵具扮演儺神,載歌載舞,驅趕妖魔鬼怪,這是一種古老的祭祀儀式,從先秦時代開始,已流行於西南、西北邊疆地區,並一度傳至中原。《禮記·月令》雲:“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中,以送寒氣。”先民普遍認為致人生病的魔障會隨著寒氣而來,因此在入冬時節要舉行儀式,請出儺神來驅魔。
到了秦漢時期,儺戲甚至成為皇家祭祀儀式之一。時至今日,在湖南、湖北、貴州等地,依然能夠看到儺戲,盡管它已不再是抗疫手段。
《後漢書·皇後紀》載,“三年秋,太後體不安,左右憂惶,禱請祝辭,願得代命。太後聞之,即譴怒,切敕掖庭令以下,但使謝過祈福,不得妄生不祥之言。舊事,歲終當饗遣衛士,大儺逐疫。太後以陰陽不和,軍旅數興,詔饗會勿設戲作樂,減逐疫俥子之半,悉罷象橐駝之屬。”
東漢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秋天,皇太後鄧氏身體不適,宮中辦祈福活動,為太後祝禱。按照以往慣例,每年冬天,要舉辦就要犒勞將士,同時在宮中大演儺戲,祛除疫鬼,祈禱來年天下太平,國無戰患,民無病憂。但是鄧太後認為此時陰陽不和,不宜宴會歌舞,設戲作樂,並責令減少樂伎和犧牲。
雖然是反例,但也恰好說明了儺神祭祀屬於一種盛行於漢代的防疫抗疫手段。
儺戲以外,巫術儀式和各種避疫驅疫活動,在民間依然普遍存在。但這些活動往往是在祥和安穩時期,大眾聚集歡歌悅舞,或祈禱平安吉祥,或舒緩災後疫後心靈創傷,去抗疫實質已遠。
秦漢時期,文明大幅進步時期,“巫”與“醫”即便平行存在,但“醫”的作用和地位已經明顯勝出,成為防病抗疫的主流手段。
隨著對疫病認識的深入和醫療經驗的積累,對於傳染性強的瘟疫,醫者們建立了檢查和甄別流程,並立即采取隔離措施,防止疫情擴散。
無論平常時日還是疫病期間,政府也出台相應督導措施,通過提倡優化個人衛生、,環境衛生、生活習慣,必要時施以藥物消毒等,提前防疫。
秦漢時期,醫學受到重視。《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丞相李斯論“焚書”時,說:“……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始皇帝答複是,“製曰:‘可。’”
《後漢書》有《方術列傳》,備細記載術士和醫家。據其可知,兩漢時期,湧現出許多名醫和醫學著作。
郭玉是擅長針灸的名醫,著有《針經》和《診脈法》。其弟子程高,亦是名醫。
東漢最著名的醫生當屬華佗,他的行醫經曆和傳奇人生為後世稱道。他活躍於曹魏時期,因此留待後文再行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