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七章 還是肚皮(2 / 2)

然而,王揚卻是沒講另一個概念,說的是每個生命,泛濫到一定程度,都會有自殺的舉動,說的是大腦控製的下意識,說的是基因。

王揚就覺得,這些還沒有經過證實,說了憑添煩惱,不能算做真的。

在他看來,還是有沒有自我意識的問題,還是智力問題,這才是最重要的。

可以舉個例子,中國曆史大家都知道,但書上往往會忽略一個東西,一個不被人注意的東西。

而這個東西,其實才是曆史的又一個方麵的真相。

先秦之前,中國這片地方,生產出的糧食,隻夠一千萬人吃,再多一個人,就不夠吃。

所以在春秋時期,有一句話叫做春秋沒有正義的戰爭,為什麼?因為人太多了,能生產糧食的地就那些,生產出的糧食那麼多。

為什麼地不夠?因為開墾不夠多嗎?不是。

那時候種地不是現在的溝裏種,而是種壟上,類似小山丘,不能種溝裏,你種溝裏,一下雨,就淹死種子了。

而且地需要養,今年種了能得一百斤糧食,明年就隻能得到五十斤糧食。

所以人太多了,不夠吃,怎麼辦?集體跳海自殺?不是,擁有自我意識的人類,做法很簡單,殺人!

人多,就把人殺了,不就夠吃了嗎?

到了戰國,秦國的大將白起,為什麼要殺掉趙國四十萬人?因為白起殘暴?不是啊,實在是不殺不行。

不把你們全殺了,糧食怎麼夠吃?把你們地盤占了,糧食還是不夠啊,隻能殺人!殺別的國家的人,總好過殺自己國家的吧?

從人道主義來說,確實應該批判,畢竟殺那麼多人,但問題是,在那個大環境下,不殺人,還能怎麼辦?

等到秦國統一六國時,有了鐵器,生產效率高了一點,可以讓兩千萬人吃飽,多一個人就要挨餓。

而且要注意的是,那時候沒有浪費糧食可言,因為那時候的人類,隻能吃兩餐,沒有一天三餐的。

到了漢朝時,就可以養活六千萬人了,具體的做法也很簡單,還是在壟上種,但是換著種,今年這裏是壟,明年把這裏挖成溝,土填到溝裏,溝就變壟了,是新土地,明年再換回來。

到了漢朝末年,人口達到了五千五百萬,這時候,糧食又不夠了,於是隻好天下大亂,開始殺人。

唐朝也是這樣,直到宋朝才出現了改變,宋朝引進了熱帶的水稻,糧食可以養活一億人。

而且從這時候開始,所有人都可以一天吃三餐。

到了宋末,又不夠吃,那就殺吧。

到了明朝也是如此,明朝末年,還是隻能養活一億人,這時候人口又太多了,明朝危在旦夕。

這時候明朝引進了番薯,就是地瓜,有很多別稱,但可惜才剛剛引進,沒有那麼多苗在全國各地種植,於是明朝還來不及緩口氣,就被滅掉,非常可惜。

到了清朝,清朝統治者撿了明朝的大便宜,有番薯了,人口狂增到四億!可以讓四億人吃飽!

可惜到了清末又不行了,隻夠四億人吃飽。

現代的中國有約十四億,為什麼?因為有先進的化肥,還有袁隆平研究出了超級水稻,田不需要休息,超級水稻高產。

這些東西一出現,中國立刻人口激增,GDP也世界第一了吧。

所以說,古代的封建統治者,他們的君王是不是賢明的君主,和老百姓沒太大關係。

管你是中央集權,還是民主世界。

和啥有關係?糧食生產!民以食為天,首先得吃飽,吃飽了誰還鬧事?吃不飽,不好意思,我活不下去了,你也跟著死吧。

所以,人類這種擁有自我意識的高級動物,他們主要想的,不是說糧食不夠吃了,我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他們會總結出一個不自殺的理由,而且還是要別人死的理由,啥理由?這個政權不好,統治者昏庸,咱們起義!

一打戰,好了,人也死了,社會矛盾也沒了,大家回到原點了,誰也不比誰富,誰也不比誰窮,你別笑話我,我也沒能力笑話你,大家都一樣。

這樣的社會,就可以重新發展了。

說起來,就是一個肚皮問題,也是因為擁有了強大的自我意識,一般的動物是不會想自殺的。

人類會,也是因為自我意識。

總體而言,還是逃不過規律,這玩意兒挺玄,叫做道。(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回到舊石器時代》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