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有了收成,眾人未來一年的生活有了保障,人人都很開心,開始適應以粗糧為主的生活。
這種生活非常的愜意和規律,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延續下來就簡單多了。
小麥被眾人貯存,產量無法去計算,隻能粗略估計,應該是每畝有個一百多斤的樣子。
這與後世的畝產七八百斤,甚至更多是無法相比的。
王揚倒也不在意,安安心心的過自己的日子。
小麥被囤積了很大的一倉庫,許多都因為沒有缸盆等存放,而擺在地上,那些地麵同樣被王揚鋪了地板,避免與地麵直接接觸。
而現在的他們快要將小麥收完了,接下來麵臨的問題便是翻土,順便將秸稈放回麥地。
這方麵若要認真搞起來,那是十分麻煩的一件事,現在並沒有後世的那麼多發達的工具。
說說這犁吧,一般在收割完農作物以後,秸稈都會留在麥地中,包括地裏的根,根深蒂固,並且由於農作物的汲取。
地表的一層其實會變硬,營養不多,但底下的泥土依然肥沃,用犁翻出來後,不僅有利於種植,也能讓那些秸稈和根暴露在陽光和空氣中,加速腐爛,讓地快速恢複元氣。
王揚一開始的策略是讓眾人收割,如果真那麼做了,現在翻地就會非常非常的頭疼,可以要人的命。
好在他及時調整了策略,將小麥連根拔起。留下一個一個的小洞,將地皮變得滿目瘡痍,也算將土變鬆了些。
不得不感歎,有時候真的不能死守理論,因地製宜真的很重要。
犁的原理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用鋒利的一頭,將土翻開。
理論上,隻需要一根木矛,就可以代替犁來使用,王揚便這麼試了。
他來到麥地上。將木矛用力往地裏一插。胸口抵住另一頭,往前推去。
泥土被矛身輕輕分成兩半,向兩邊翻了出去,露出裏麵顏色更深的泥土。
當然了。這樣推很可以會把矛尖抵到地下。必須平行的拉。就像犁添的牛一樣,水平前進。
如果真要用矛來犁田,做法就是將繩索套在神獸的身上。它往前拉,自己在後麵保持矛與地麵垂直,能夠將泥土分開。
理論上絕對行得通,實際情況中也可以完全實現,但是這個效率嘛……就非常差了。
若是真有心要用矛來做犁,可以將木矛改造一下,將矛身掛出一個刀一般的刃口。
恩……還是打個比喻吧,就是改造成方天畫戟的戟的樣子,畢竟尖銳的刃口能夠更輕易的破開土地,牲畜和人操作起來也就不會那麼累。
這是最簡單的犁,但隻是想像中的犁,一般的犁都比較重,而且有犁把,口子,等等一係列的講究,看上去像個三輪車的結構。
最早的犁出現在美索不達平原,整個犁是一個“Y”的結構。
王揚肯定不會現在就做犁,對他而言,暫時是沒必要的東西,他可不想神獸們還沒發展起來,就給累死了。
至於那土地翻與不翻,對王揚沒有半點影響,為啥?他不需要土地的質量,更不需要小麥的種植技巧來提高每畝的出產數量。
他需要的是無窮無盡的小麥種子和麵積更大的土地!
以絕對的種植數量,來增加每年的糧食總量。
還是那句話,這個世界沒有土地局,隻要看得到的地方,都是自己的,這才剛剛起步,琢磨這琢磨那的,那麼累幹什麼。
質量的問題,以後再改進,現在沒那心思琢磨那件事兒。
小紅端了碗粥給他,打斷了他的思索,對他笑笑,問他想什麼東西呢?
他接過來喝了一口,放在地上,畫了個犁的樣子。
小紅表示,自己看不明白。
“看不明白就看不明白吧。”王揚淡淡一笑,地上畫的犁,是在爺爺家看到過的,也知道怎麼用,要他製造後世的這種木犁,也造得出來,並不需要多少巧妙的技術。
但關鍵就在太麻煩了,做這樣的一個犁,估計得花一兩個月,自己可沒那閑功夫瞎耽擱。
喝完粥,他開始和眾人一起翻土,其實也說不上什麼真正意義上的翻土,無非就是用木矛將土地打鬆了,然後將秸稈丟下去,也懶得埋,往上邊兒灑點兒水,過不了幾天就會腐爛幹淨,被土地吸收。
而在這幾天中,眾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忙碌,繼續開闊空地,讓小麥能夠得到更大範圍的播種。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去年播種的時候,因為小麥種子不夠多,所以沒有開墾那麼多地盤,今年豐收了一遍,自然要擴大更多的地盤,種下更多的小麥。
一轉眼,十幾天過去,麥地裏已經看不到什麼秸稈了,腐爛的味道還有餘留,眾人不願意靠近麥地,王揚也不讓眾人靠近,你說萬一要惹出病來,還不得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