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平台爆破(1 / 1)

洞庭湖屬揚子準地台江南地軸上的斷陷盆地,形成於燕山運動,延續至喜馬拉雅運動。白堊紀為盆地發展擴大時期,第四紀以來,洞庭湖拗陷盆地在新構造運動作用下,再次全麵下沉,接受沉積,成為湖南省第四紀分布最廣、厚度最大、沉積層序最全的地區。存在4次以上凹陷成湖、凸起成陸的演化過程,相應凹陷盆地解體,形成斷拗盆地。早更新世早期,在目平湖、澧縣、沅江等凹陷成湖,中期湖侵擴大到漢壽、鼎城、安鄉、湘陰等地,出流由安鄉經澧縣凹陷排入長江,末期凹陷轉為緩慢上升,湖泊萎縮一部分成陸。早更新世晚期,目平湖與沅江兩凹陷相連,湖盆擴大。赤山凸起成為兩湖間的孤島,湖水從南縣、鯰市、藕池口排入長江,為第四紀湖麵最大的興盛時期。隨著湖盆轉為上升為主,湖水退卻,出現洞庭湖平原地貌景觀。中更新世,洞庭湖盆地發育為河網交織的湖沼盆地,澧縣、目平湖和沅江至湘陰的沉積體係。此時,湖水有兩處出口,一處由嶽陽君山經廣興洲入長江,另一處由安鄉佘家台經澧縣進入江漢盆地。晚更新世,目平湖凹陷和沅江至湘陰凹陷部分地區再次活化沉降,並在赤山西部形成常德、安鄉河湖盆地和東部臨資口、黃茅洲和北大市河湖盆地,但其它範圍已大為縮小,形狀複雜,湖水由南向北流,並在團山附近有東、西水係彙合,在石首一帶注入長江。發展到全新世後期,整個湖盆為河網交錯的洞庭平原,當時在君山西南側有一方圓130平方公裏的小湖。

先秦之後,雲夢澤逐漸解體,江湖關係轉變,直接影響到洞庭湖的演變。漢晉以來,長江流域人口逐漸增長,墾殖活動強度增大,自然植被受到破壞,長江的含沙量開始增高。隨著荊北雲夢澤的逐漸淤塞,荊江河床自動調節抬高,加上受西北-東南方向新構造掀斜運動的影響,荊江主泓道逐漸向南擺動。東晉永和年間,荊江南岸形成景口、淪口二股分流彙合成淪水進入洞庭湖。洞庭湖由於承納兩口分泄之江水江沙,湖泊的淤積過程開始加速,形成大小不一的湖群。唐宋時期,荊江統一河床的形成,使邊界條件發生重大變化。隨著荊江堤防不斷修築,江麵束狹、泄洪不暢,洪水位開始抬升,江水頂托倒灌機率增大,每當大洪水通過荊江段常形成決口,\\\"九穴十三口\\\"形成。穴口大量分流長江洪水,使洞庭湖呈現明顯擴漲之勢,湖盆向西、向南伸展,南連青草、西吞赤沙,水域麵積擴大。形容湖水波瀾壯闊的\\\"八百裏洞庭\\\"一詞便開始在這一時期的詩文典籍中出現。隨著水域擴展,使原來在漢晉時期彼此支離的洞庭、青草、赤沙3個湖泊在高水位時得以連成汪洋一片。由於受長江來水的影響越來越大,洞庭湖洪水過程也相應發生顯著變化,由唐宋以前以\\\"春溜滿漲\\\"為主逐漸轉變為以\\\"夏秋水漲\\\"為主,洪水特征除由四水注入的\\\"桃花汛\\\"之外,長江夏秋水漲的洪水特征已突現出來,使湖泊的洪水過程在年內變化由原來的單峰型轉變為明顯的雙峰型。

宋代以後,荊江河床不斷為泥沙淤積,洪水位持續抬升,使魏晉時原\\\"湖高江低、湖水入江\\\"的江湖關係逐漸演變為\\\"江高湖低、江水入湖\\\"的格局,洞庭湖水浸日益嚴重。元、明、清三朝,隨著荊江堤防的不斷修築和穴口的時決時塞,江患加劇,荊江潰堤、湖區潰垸頻繁。江湖關係開始緊張起來,說明從宋代開始,江湖關係開始發生曆史性變化,人為因素成為江湖關係變異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明嘉靖之後,中央政府采取\\\"舍南救北\\\"的治水方針,荊江北岸穴口盡堵,南岸保留太平、調弦二口與洞庭湖勾通。清代仍繼續沿襲明朝的消極治水方針,在長江來水有增無減的情況下,一遇洪水則湖水泛濫四溢、向外擴展已成必然之勢。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就是在這一背景下逐漸擴大起來的。這一時期洞庭湖的範圍,\\\"每歲夏秋之交,湖水泛濫,方圓八九百裏,龍陽、沅江則西南之一隅。\\\"說明唐宋時期洞庭湖在西吞赤沙湖之後,向西南又有了迅速的發展。迄至清代中期以前,洞庭湖仍繼續呈擴漲之勢,到道光年間,為洞庭湖自先秦以來擴展至鼎盛時期。道光《洞庭湖誌》記載它的範圍是:\\\"東北屬巴陵,西北跨華容、石首、安鄉,西連武陵、龍陽、沅江,南帶益陽而環湘陰,凡四府一州,界分九邑,橫亙八九百裏,日月若出沒其中。\\\"可見洞庭湖自魏晉南北朝之後是逐步\\\"回春\\\"的。由魏晉時期的五百餘裏到唐宋之際的七、八百裏,繼而又發展到清中葉的八九百裏,湖水波濤可直拍嶽陽、華容、漢壽、沅江、湘陰等縣城,君山、艑山、層山、寄山、團山、磊石山、赤山、墨山等均成為兀立湖中的島嶼。洪水時節,洞庭湖水域麵積超過6000平方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