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揚州烽火(1 / 2)

唐弘道元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中宗李顯繼位。

光宅元年二月,武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豫王李旦為睿宗,政事皆由自己裁決。她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實行剪除異已的政策,使唐宗室與親唐臣僚人人自危。名將李績孫,眉州刺史、英國公李敬業反。

光宅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敬業黨人據揚州起兵。敬業自稱匡複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十日間便得兵十餘萬。

十月初六,武則天任命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行軍大總管,將軍李知十、馬敬臣為副大總管,率大軍三十萬進討李敬業。

十月二十四日,唐軍進抵都梁山下。斬叛大將尉遲昭、夏侯瓚,大敗先鋒韋超猶。

十一月十三日唐軍主力進逼高郵,同敬業叛軍主力決戰。在下阿溪北李孝逸用謀士魏元忠策,率唐軍全線出擊,並順風發起火攻,焚燒叛軍。敬業大敗。

揚州城外。

月寒如刀,飛雲如血。

揚州城的大火映紅了夜空。

城內揚州道大總管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的大軍正瘋狂地追殺著叛軍。

在揚州城外西北方的一座土山上,江南道行軍大總管左鷹揚衛大將軍黑齒常之將自己的兩萬鐵甲軍列開大陣,旌旗獵獵,戰甲嚶嚶,給李孝逸壓住了後陣。

這次平叛李孝逸猶豫不前,延誤了戰期,武則天親點黑齒常之增援平叛,並特賜“遊龍劍”以斬賊軍叛臣。但是,當黑齒常之的兩萬鐵甲軍趕到江南時,李孝逸已用火攻大敗叛軍,叛軍首領徐敬業(此時李敬業已被恢複原姓)棄軍而逃。李孝逸大軍一舉收複揚、潤、楚三州,直破叛軍巢穴——揚州城。

黑齒常之看著揚州城的熊熊大火,伸手摸了摸背後背著的遊龍劍,心裏忐忑不安,他想:“此次平叛聖母太後對我寄予厚望,可惜寸功未立,就此回朝來俊臣、周興等輩必有言辭,弄不好人頭不保。可李將軍已經大勝,為今之計隻有擒住一兩個叛軍首領方可免禍。”

突然遙見揚州城北門一陣大亂,衝出五十幾匹戰馬,戰馬上的人轉身回射,他們身後隻有十幾個追趕的唐軍騎兵,轉眼間已紛紛中箭落馬。

黑齒常之遠遠眺望,那必是五十幾個叛軍趁李孝逸的部隊疏忽,從最危險也是漏洞最大的北門逃出。黑齒常之不禁冷笑一聲。探馬來報,道:“稟將軍,叛軍藝文令駱賓王(1)率部逃出揚州城北門!”

黑齒常之不禁一震,暗道:“聖母太後很在乎此人,曾言,‘宰相安得失此人?’若得此人,大功至矣!”想罷令旗一擺,兩萬鐵甲軍旌旗招展,五千鐵甲飛虎騎在前,一萬五千鐵甲重步兵在後,動似群狼捕兔,聲如雨夜驚雷,直奔駱賓王一行而來。

黑齒常之一馬當先,他胯下乃是百濟千裏名駒“黑風玉獸”,飛奔如電,刹那間已接近駱賓王的五十餘騎,黑齒常之嘿嘿冷笑,摘弓搭箭,“啪!啪!啪!”最後三匹馬上之人應聲而落。

那五千飛虎騎雖被他的黑風玉獸甩開五十餘步,但也拉弓遙射,頓時箭如雨下,那五十餘叛軍紛紛落馬,連人帶馬被死死地釘在地上。隻剩最前麵的六人還在駕馬飛奔。

黑齒常之摧黑風玉獸疾追,他身後一個副將高聲喊道:“將軍!最前的便是駱賓王!”黑齒常之借揚州城的火光,望見最前麵的馬上坐著的人果不像常騎馬之人,隱約果見是一垂暮之年的老人。

那老人一回頭,黑齒常之在西域任河源軍副使時曾見過駱賓王,果是此人,不禁大笑,一摸箭囊尚有一箭,心中暗喜。

抬頭見那六匹馬已經接近前麵的一片樹林,黑齒常之知道如果深入林地若想活捉駱賓王必然困難。

黑風玉獸腳快,轉眼離那六人便不足五十步,對準駱賓王後心搭箭便射,“啊!”駱賓王一聲慘叫,利箭插透胸膛,但他死死抓住韁繩,竟未落馬。

最後四人見勢急忙勒馬,轉頭擋住黑齒常之,另一人則駕馬護住駱賓王徑直奔向樹林。

黑齒常之見自己最近的是兩個持矛的騎兵,其後是一個戈盾兵和一個雙斧兵。還不及多想黑風玉獸已至敵前,他俯身掛弓提刀,右手猛翻,刀頭左晃,由左至右一招“橫掃千軍”直攻上首。黑齒常之所使的是八十斤精鐵九環大砍刀,使起來有千斤之力,其勢甚猛,寒光閃處,那兩個持矛騎兵人頭飛出。

黑齒常之並未歇氣,左手提刀鑽,右手反推,一招“單龍出海”直向戈盾兵,那兵急用盾擋。不想這“單龍出海”乃是驃騎大將軍程知節所創,其集全力於一點專破堅盾。隻聽“哢嚓”一聲,刀鑽破盾穿胸而過,刺破肺子,那兵“哼”的一聲魂歸幽冥。

黑齒常之左腳一蹬屍體,雙手拔刀借力反轉,使刀頭猛轉,指向雙斧兵。此招乃王世充手下大將單雄信專為校刀手所創之“天王橫塔”,刀尖為頂,刀刃在外,轉動起來紮殺敵人,如白塔指敵一般,此招借用了關公刀法的紮式,屬刀法中的旁門,出其不意,威力驚人,練到七成以上者可破各種兵器。黑齒常之此招已練至九成。那斧兵本想用雙斧架開刀鋒,卻被刀刃撥飛雙斧,大刀穿胸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