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1 / 2)

曆朝曆代的平行時空平常的一天,空曠的天空突然發生了改變,它像是空出了一塊似的,每個看見的人無不以為是天空破碎,有天災降臨。

“同學們好呀,我是你們的天天老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破碎的天空突然出現了畫麵和聲音,人們看見了一幅荷花圖立在上麵,上麵還配有文字,在右下角有個女子,頭發披散,臉上戴著奇怪的圓框,笑著在說話。

在“教”和“育”還沒連在一起用之前的孔丘詫異的看著天上的巨幕。

剛與弟子談論完三樂的孟軻雖有些詫異也還是選擇平靜的聽著。

而各位皇帝有嚴陣以待的,也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隻是好奇畫麵中的女子為何人。

“這女子是何人,為何蓬頭散發的見人,臉上戴的是何物?”

畫麵出現了變化,“教育一詞在我國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一定要記住了。”

女子在講述的時候,畫麵上的文字突然多了起來,還有紅色的線出現在文字下方。

“那肯定也有人要疑惑了,比起孟子,感覺孔子比孟子先有教育的思想,為什麼教育一詞卻是孟子先提出呢?在孟子之前的教育又是用什麼在稱呼的呢?這個就是題外話了,大家感興趣的可以課後去查查資料。”

知道孔孟的朝代的人,大概明白了天上的巨幕不是什麼天災,而是在講關於讀書的東西。

而那女子也是說書人的角色。

家裏有孩子的人都讓小孩出來跟著天幕學習字,講的聽不懂,但是上麵的字是能學的呀,雖然看起來和平時看到的那些有些許不同,但是再怎麼也能認識一些字。

此時的秦始皇剛完成大一統,看著天幕思索著這究竟是何物,上麵的文字為何缺胳膊少腿的。

正在努力攢人想要攻打匈奴的漢武帝則保存著一個看樂子的心態,畢竟有這等神通的想要搞事情,他們也是阻止不了的。

當然這也是大多數皇帝的想法。

“當然,孟子隻是提出了教育一詞,而最早將教和育分開解釋的是東漢的許慎,他在《說文解字》中有提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養子使作善也’大家不要搞混淆了。”

秦始皇失神的拿著手中的竹簡,“東漢啊,看來我的秦朝還是沒存於萬萬世。”

在一旁的李斯聽後本著打工人的習慣對秦始皇說:“秦雖未存與萬萬世,也必定存於百世乃至更久,萬萬世過於久遠,後代子孫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陛下不必過於憂心。”

秦始皇聽罷,也不再糾結。

而聽到東漢一詞的漢武帝卻是看不了熱鬧了,大漢便是大漢,何來東漢之說,既有東,那想必還有西了。

此時的天幕上,天天老師已經講完了教育的意義和教育的屬性了,一部分人聽得一知半解的,而本就對教育有些許想法的人像是突然醍醐灌頂般有了新的想法 。

一開始還害怕的平民百姓們在聽到一半發現除了天上會多一個移動的會發光的會出聲的戲法外,對他們沒有任何影響,他們便該做啥就做啥去了。

“說完教育的基本,我們再來看看教育的起源說,教育有神話,生物,心理,勞動這幾種起源說,代表人物分別是我國的朱熹,米國的利托爾洛,日不落國的佩西·能等。”

看著這些陌生的名詞和國家,古人們又迷茫了,生物,心理是什麼,為什麼會有的人的名字起得那麼拗口。

知道朱熹的人則疑惑為何他會出現在天幕上。

朱熹本人猝不及防的聽到自己的名字也是一愣,『我國?這是什麼意思?難道這天幕和我有關?』

而且自己崇尚的學說居然被否定了,但若是錯誤的,自己現在所看到的又算什麼呢?

秦始皇雖然對天幕講的內容也是一知半解的,但是他還是毫不猶豫的讓人將天幕講的一切都書寫下來,以便後續研究,有點智商的人的那麼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