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會戰中,日軍逐次增加兵力,最後投入戰場的總兵力,達到十個師團近三十萬人,動用軍艦,戰機,坦克這些現代化的先進裝備。
中國軍隊先後調集,全國各地部隊會集上海戰場,投入總兵力達七十多個師七十餘萬人,少量的艦艇和戰機。
在此期間趙崢嶸先是隨空軍對日作戰,後來由於國軍的戰機消耗嚴重,隨即停止了國軍飛機,在淞滬戰場上空的主動作戰,改成局部防禦作戰。
到最後經過三個月的時間,淞滬會戰基本上已經進入尾聲,趙崢嶸所在的空軍航空隊,也被打成了陸軍,本來他所在的航空隊,已經接到了撤出戰鬥,到後方休整的命令,可是趙崢嶸決的,自己從東北一路撤到這裏,真的是不想再撤了。
另外這裏還有中國軍隊在戰鬥,自己就這樣離開,總是感覺自己像是個逃兵,所以趙崢嶸和二憨子,兩個人一商量就留了下來,就近參加了桂軍的一個連隊,在上海抵抗日軍的進攻。
這支中國軍隊雖然前仆後繼,浴血衝殺,然而畢竟力不如人,血肉之軀難以抵擋日軍炮火的摧殘,不久這個連隊就被打殘了。
打到10月中旬,這支中國軍隊,已經很難支撐下去了,從上海市中心撤到郊區大場一帶。
配合友軍拚死扼守大場,在這個上海的門戶,日軍猛攻一星期,桂軍原有6位旅長,苦戰數日後,犧牲3位負傷兩位,戰鬥之激烈,不難想象,不得已桂軍殘部撤出陣地,大場被日軍攻陷。
淞滬會戰打到這個程度,中國軍隊已呈強弩之末頹勢,隻得勉強支撐,日軍則陸空俱進,步炮協同,國軍陣容大亂,這個時候前線指揮官,已無法掌控部隊,再不下令撤退就要崩潰了。
此時前線的國軍,已經失去了戰鬥意誌,做官長的也無法約束手下的部隊了,如今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隊伍不成建製,事實上已經兵敗如山倒了。
南京方麵遂於11月9日下達了撤軍令。前線軍隊分兩路,一路退往杭州,一路撤往南京,全線後撤。
然而,前線早已潰不成軍,各軍倉惶後撤,在交通要道上走的熙熙攘攘、毫無秩序,日機沿線日夜轟炸,國軍疲於奔命,人馬踐踏,秩序崩潰。
數十萬大軍倉惶撤退,日軍跟蹤追擊,日本海軍陸戰隊,準備在杭州灣登陸,從東、西兩麵進逼南京,旋即將南京合圍。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趙崢嶸和二憨子兩個人,被潰兵一路裹挾著,來到杭州灣,此時南京方麵也意識到了,日軍想在杭州灣登陸的企圖,馬上臨時組織兵力就地防守。
趙崢嶸和二憨子兩個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臨時拚湊成一個加強連,在灘頭構築防禦工事。
其實在他們到來之前,這個地方已經有好幾個連隊的國軍填進去了,總之在日本人強大的火力打擊下,一個連隊衝上去到全軍覆沒,也隻不過是幾個小時的功夫。
前麵是日本人想要的軍事要地杭州灣,後麵就是南京,如果這個地方失守,那麼日本鬼子就可以,一鼓作氣占領金陵了。
所以這個地方在軍事上,是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地,為此南京方麵也是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守住這裏,阻止日本人從這裏進兵南京。
這個時候淞滬會戰已經進入尾聲了,他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者,速戰速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野心,把重要的機關,學校,工業轉移到後方,保存國家的經濟實力,掩護國家進入戰時體製,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同時,淞滬會戰也暴露出中國軍隊在戰役策劃、指揮、調度上的弱點,以及軍隊在作戰素質、後勤供給與相互協調上的缺陷。
特別是會戰最後階段的潰退,表明中國軍隊距離打一場,現代化戰爭的要求差距甚大,同時也預示著中國的對日作戰,未來將更加殘酷和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