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節(1 / 3)

唐僧其人

僧玄奘,姓陳氏,洛州偃師人。大業末出家,博涉經論。嚐謂翻譯者多有訛謬,故就西域,廣求異本以參驗之。貞觀初,隨商人往遊西域。玄奘既辯博出群,所在必為講釋論難,蕃人遠近鹹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經百餘國,悉解其國之語,仍采其山川謠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記》十二卷。貞觀十九年,歸至京師。太宗見之,大悅,與之談論。於是詔將梵本六百五十七部於弘福寺翻譯,仍敕右仆射房玄齡、太子左庶子許敬宗,廣召碩學沙門五十餘人,相助整比。

高宗在宮,為文德太後追福,造慈恩寺及翻經院,內出大幡,敕《九部樂》及京城諸寺幡蓋眾伎,送玄奘及所翻經像、諸高僧等入住慈恩寺。顯慶元年,高宗又令左仆射於誌寧、侍中許敬宗、中書令來濟、李義府、杜正倫、黃門侍郎薛元超等,共潤色玄奘所定之經,國子博士範義碩、太子洗馬郭瑜、弘文館學士高若思等,助加翻譯。凡成七十五部。奏上之。後以京城人眾競來禮謁,玄奘乃奏請逐靜翻譯,敕乃移於宜君山故玉華宮。六年卒,時年五十六,歸葬於白鹿原,士女送葬者數萬人。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求法緣起

??在中國佛教史上,真諦(499—569年)、鳩摩羅什(344~413年)、玄奘(602~664年)、義淨(700—711年)被尊稱為四大佛經翻譯家。南北朝時期由菩提留支、勒那摩提、真諦等外來僧人先後在中國傳揚佛教唯識學派,逐漸形成了地論學派(地論師)和攝論學派(攝論師)。

《十地經論》是大乘瑜伽學係的重要典籍。印度無著論師宣講《十地經》,弟弟世親寫成《十地經論》。在北魏永平元年至四年(508~511)勒那摩提、菩提流支兩人聯手翻譯出《十地經論》十二卷。因為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學術上的分道揚鑣,形成南北兩道地論師。

而真諦也大力弘揚大乘瑜伽學係無著、世親之學,尤其重視《攝大乘論》和《阿毗達磨俱舍論》。形成了攝論學派(攝論師)。

隋朝和唐初,地論師北宗與攝論師逐漸合流。而地論師南宗的學說與真諦的攝論學派並不一致,同為大乘瑜伽學係,卻各有道理,莫衷一是。玄奘迷惑了,經由彌勒菩薩再到無著、世親兄弟倆的唯識學的本來說法究竟如何,他想要正本清源,探究真相,關於這個問題,他自己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裏麵說的很清楚了

遺教東流六百餘祀。騰會振輝於吳洛,讖什鍾美於秦涼。不墜玄風,鹹匡勝業。但遠人來譯,音訓不同;去聖時遙,義類差舛。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紛紜諍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玄奘宿因有慶早預緇門,負笈從師年將二紀。名賢勝友備悉諮詢,大小乘宗略得披覽。未嚐不執卷躊躇,捧經侘傺。望給園而翹足,想鷲嶺而懷載,願一拜臨啟申宿惑。然知寸管不可窺天,小蠡難為酌海。但不能棄此微誠,是以裝束取路絓塗。

唐僧來也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路遠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彈。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唐義淨三藏題取經詩

唐僧今後的人生經曆就從這裏展開了,而且波瀾壯闊,光耀千秋。

序章與留華印度佛經翻譯家的曆史性會見

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公元633年),漢語名為明知識。他還有一個名字叫波頗,漢語名為光智。他原本是中印度人,刹利王種,姓刹利帝,十歲出家,在跟隨幾位師傅學有所成後,南遊摩伽陀國那爛陀寺,曾經聽戒賢論師、也就是後來唐僧的師傅宣講過唐僧後來西天取經所要帶回的主要經書《瑜伽師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