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失落(1 / 2)

1970年11月,雖然立冬剛過,已經下過幾場雪了。遠處連綿起伏的山脈,已是白茫茫一體,感覺人就像在白色的宇宙裏。路邊、房子的背陰麵,雪也存住了。東北漫長的冬天已經開始了。

鬆花江兩岸的原住居民,主要為滿族人,也稱旗人,現在還有滿族自治鄉。清朝時期,隨著闖關東大軍的加入,以及滿漢通婚的影響,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這裏的漢族人就多起來了。鬆花江往西以平原為主,人們主要種植水稻。再向西大約三十公裏,就是山區了,有西桃山、北大山、四棱山,都不高。唐屯,就坐落在這大山腳下。繼一九五八年之後,這裏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誰家糧食再不夠吃,那就是孩子多勞動力少,或是沒有節約計劃。村裏甚至因為土地多,人口少,麵向各地吸收外來戶。村裏原有的大戶人家就是唐家、李家,還有幾家小戶。後麵的孫家、丁家、趙家、閆家、劉家、馬家、韓家、朱家,王家等,都是後來加入的。所以在唐屯,很多是外來戶,獨門獨姓的比較多。你要是在唐屯,路上和別人說:我去老李家,去老劉家,人們都知道你去誰家。

入冬後,每天也有活要做,勞力們是閑不著的。平場院、打穀子、壓豆子、揚場、垛豆杆……這些活是要趕在下大雪之前完成的。大雪封山之後,勞動轉移到生產隊,搓苞米、編席子、分苞米、鍘草……反正隊長天天有安排。人少好吃飯,人多好幹活,大家一起有說有笑,加上十幾個城裏來的知識青年,每天大家挺快活的。

今天分高梁,按每家在生產隊有幾個勞力分配,之後再按每個勞力的工分,工分多的自然就分得多。朱四家分了500多斤高梁。人家大兒子、大兒媳婦正當年,二小子雖還不到娶親的年齡,幹活也頂一個勞力了。大姑娘和二姑娘也沒出嫁,也是好幫手。作為生產隊裏幹活打頭的,朱四身體壯得像個牛犢子,他們家的工分最多。今天朱四家的勞力都來了,撐袋子的,裝高梁的,往家推車子的,一家人歡天喜地,樂的合不攏嘴,這對孫福山倒也沒什麼。隻是馬二棒,帶著他家大小子、二小子,太能顯擺了。一會大聲吆喝:“那什麼,大小子、二小子,幫爸裝袋子”……一會:“我大兒子真能幹”……一會:“我二小子也能幫爹幹活了,真是不吃閑飯”。孫福山一個人,沒有人幫忙,也沒有上來問是否需要幫忙。他蔫不瞧的,把分的80斤高梁費勁巴力地裝進袋子,一甩,扛上,回家。

這時灰蒙蒙的天空飄起了大雪片兒,無聲無息,卻又鋪天蓋地。孫福山扛著高梁,兩條大長腿踩在鬆軟的雪地上,長掛臉上鑲嵌一雙小眼睛,在這個雪天,也看不了多遠。露孔的鼻子下麵,凍出了一抹清鼻涕。孫福山的心裏極為不是滋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他和媳婦結婚十年了,媳婦肚子一直沒動靜。也沒去醫院看過,隻是問過村裏的大夫,大夫說孫福山的媳婦是個石女,治不了。前幾年孫福山還嚐試各種努力,現在這個情況,也是霜打的茄子—蔫了。孫福山眼瞅著二弟、三弟家孩子一大幫了,四弟也快結婚了,這能不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