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激化了德意誌國內矛盾。1931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I,1931年9月18日 -1945年9月2日 ),簡稱為二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以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大日本帝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及仆從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0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 。其性質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爆發的標誌。
德軍於1939年9月1日向波蘭發動進攻。隨後英、法對德宣戰,世界大戰全麵爆發。
蘇聯建立\"東方戰線\",英法進行\"靜坐戰\"。德國進攻法國後,英法聯軍被迫敦刻爾克大撤退。
法國淪陷後,戴高樂繼續開展對德鬥爭。德國按照\"海獅計劃\"進攻英國,展開不列顛之戰。
德國按照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侵蘇戰爭。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對日宣戰。
1942年,反法西斯國家通過《聯合國家宣言》等加強團結。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國戰敗,成為重要轉折點。
9月8日,意大利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戰爭最後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戰勝法西斯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曆史。
其影響廣泛地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個層麵。
二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嚴重衝擊了意大利,墨索裏尼斷定領土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辦法,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
首先,他希望先吞並埃塞俄比亞,但想達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許。
英、法最終對意大利的行為采取綏靖政策,墨索裏尼認為時機已成熟,便於1935年10月3日,發動了侵略戰爭。
在經過7個月的抵抗之後,因西方國家的出賣和兩國實力差距過大,埃塞俄比亞寡不敵眾,最終淪陷。
這次戰爭進一步暴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軟弱無能,助長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
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戰(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發生的一場內戰。
由共和國總統曼努埃爾·阿紮尼亞的共和政府軍與人民陣線左翼聯盟
對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為中心的西班牙國民軍和長槍黨等右翼集團;
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和共和政府有蘇聯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和葡萄牙的支持。
最終親法西斯的佛朗哥勢力獲得勝利,重新在西班牙複辟帝製。
因為西班牙意識形態的衝突和軸心國集團與共產勢力的代理戰爭,使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前奏。
慕尼黑陰謀
1938年3月,德意誌第三帝國並吞了奧地利。
接著,希特勒以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意誌少數民族的利益為借口,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
麵對德意誌第三帝國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兩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
並與希特勒達成協議,希望把德意誌第三帝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阿瑟·尼維爾·張伯倫、愛德華·達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貝尼托·墨索裏尼在德意誌第三帝國。
的慕尼黑開會,簽訂協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況下,強行把蘇台德等地區割讓給德意誌第三帝國。
曆史上把這次會議稱為\"慕尼黑陰謀\"。至此,綏靖政策達到頂峰。
慕尼黑協定的簽訂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