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好一會,在埋頭看字的眾人之中,有人開始講出自己的見解。
“看字形的話,很像是秦朝的小篆。”
又有人說道:“這種字雖字形像小篆,但筆畫繁複的多,更像是周篆。”
當先開囗的人反駁道:“你可能沒見過周篆,周篆的字形是不規則的字形,還沒有演化成規範的方形,與這字的字形根本不符。”
聽完兩人的討論之後,眾人也開始竊竊私語,最終莫衷一是,其餘之人也無新的見解和認知,很多人就逐漸失去了繼續參與討論的興致,選擇慢慢離開。
最後,隻剩下兩人還在細觀苦思,一位是店主,另一位是胡須花白的老者。
少頃之後,胡須花白的老者看樣子也無法得出結論,就開始和奕漻閑聊,問道:“年輕人,這些字你是從什麼地方抄錄而來啊?”
沒料到老者會有此一問,奕漻一時語塞,來此之前,他滿腦子想的是盡快找到識得此種文字之人,並未提前想好搪塞之詞。
好在奕漻在行走江湖時,路過荒漠和大川,見過許多奇怪的東西,遇過不少奇怪的事情。於是,他就把自己走江湖時,親身經曆的一件事套用了一下。
他編瞎話說:“兩年前,我在荒野裏看到了一個被盜挖的古墓,古墓已被盜空,我注意到古墓邊上散落的木板上刻有奇怪的字,我就抄錄下來保存,可惜一直沒找到識得此字之人。”
老者聽完,不禁搖頭歎息,說道:“自秦統一以來,古文字大多廢棄了,太可惜了。”
說完,老者也麵帶遺憾地離開了。
店主人埋頭看字,皺眉苦思,他盯著字條上的字發呆了好久。才慢慢的對奕漻說道:“這種文字最大的可能是契丹文字,多年前我見過一本契丹文的史料,那本史料用的是篆書寫法,與你抄寫的字形相似度很高。”
事情終於有了眉目,奕漻大喜,急切的問道:“老先生,您看到的史料能否借我一觀,我願重謝。”
店主人苦笑,說道:那是在多年以前,我在一商賈家中做客,偶然看到的。由於契丹文是借用漢字形成的文字,所以我識得其中的一鱗半爪,現在隻是憑記憶得出字形相似的結論,到底是不是同一類文字,由於時間間隔太久,我現在還不敢確定。
他接著又說道:“前幾年,我想增加店內存書,再去到那商賈家中求購,結果,他因為不認識書上的字,且多年無解,就把那本書當成是無用之物給扔掉了。我當時就責其草率,因為現在幾乎無法再找到契丹文的資料了。”
心中剛剛燃起了希望,又被冷水澆頭,奕漻的失落溢於言表。
店主人看到奕漻失落的樣子,頗為不忍,同時也被奕漻的求知精神所感動,就寬慰他說:“或許還有一個人,可以幫到你。”
奕漻聽到店主人如此說,仿佛有了起死回生的感覺,激動地說道:“承蒙相告,感激不盡,請問您說得是哪一位呢?”
店主人答道:“我說的這個人是原來守衛契丹邊境的陳祉將軍,在他帶兵戍邊十幾年中,中原人與契丹人互市,聽說曾有契丹人送過他一些契丹典籍,你可以到他那裏去碰碰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