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江湖大俠司馬戡(1 / 1)

憑一人之力能不能讓一地興盛?

能!

虓山,因其主峰狀似猛虎怒吼而得名。其位於京城西南方向一百二十餘裏,地勢險峻多懸崖,山高穀深,樹林廣袤且濃密,穀間終日多霧,狼蟲虎豹經常在山麓出沒,方圓數裏範圍內罕有人至。

五年前,江湖大俠司馬戡選定虓山立足,並創立虓山派。開派伊始,就對山體進行改造,伐林開山,削峰填穀,築路引水,大興土木。經過改造,山的東、南、西三麵變得平整開闊,通透暢達,山中霧氣已消散不見,狼蟲虎豹也遠遁他山。

虓山派整個建築群依山而建,層層房舍鱗次櫛比,重重院落布局精美,道道院牆儼然有序。半山腰居中,更有一座三層高樓矗立其間,整個山莊規模宏大,氣勢壯美。

司馬戡武功蓋世,豪爽重義,在江湖中的地位如日中天,顯赫聲名更是遠播於四海。開派以來,四麵八方的江湖人士常雲集於此,希望能夠拜會司馬大俠,其目的或攀附,或仰慕、或求師、或日新、或交友,人群數月不散,而且不斷有新人蜂擁而至,虓山逐漸成為江湖之武學聖地。商旅、和尚、道士以及各色人等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川流不息。

由於江湖人士爽快多金,人數眾多,引得京城及周邊府縣的商賈也紛至遝來,客棧、酒樓、茶肆、賭場、教坊、戲院、錢莊等店鋪很快就遍布虓山四周,周邊的很多農戶也遷居於此,開始建房修路,開荒種地,小商販更是活躍於虓山各個角落。此時的虓山,其繁榮程度已不輸世上任何一個市鎮。

司馬大俠憑一己之力使得虓山成為興盛之地。

江湖上有叱吒風雲的宗師,有武功高強的霸主,也有很多桀驁不馴的怪傑,真的有人可以讓他們誠心俯首嗎?

有!

司馬大俠出身於武林世家,天賦異稟,武功極高,少年時,就已學會了養旋神功和千疊劍法兩門絕學。

養旋神功,源於道家追求升天之功法,後經三代武學宗師修習改良後,終成一門武功絕學。養旋神功,顧名思義,就是在體內凝聚並壓縮內息,按功法用意念進行引導積蓄,逐步在腹間養成像江河急流中的旋渦一樣的氣流,快速流轉而又生生不息。

養旋神功的修習極為不易,若非天賦極高,通曉陰陽至理的人,即便是功法擺在眼前,熟讀成誦也難以窺其堂奧。練成之後,在對敵攻擊時,運用養旋神功便可獲得數倍的勁力和速度。據說,養旋神功練至五十年後,運起此功便可獲得如同颶風般的威力,若要毀掉樹木和房屋也如摧枯拉朽般的容易,可惜的是,神功雖已傳承三百餘年,尚未有人真正能夠達此境界。

千疊劍法也是一門武林絕學,劍招變化極為詭譎,劍招擊出,如同疊在一起的千百招一起擊出,更像是千百柄長劍一起擊出,千百柄長劍用不同的劍法,刺向不同的方位,電光火石之間,對手在繁複玄幻的劍網中稍有遲疑,即便是絕頂高手也難免傷於劍下。

司馬大俠十六歲時,千疊劍法的練習尚未十分純熟,劍法的要義還沒有完全掌握,在一次比武較技中,隻用了兩招千疊劍法就逼得成名三十餘年,號稱快劍能捉影的劍客狄魁倒地翻滾,棄劍避險,狄魁雖然全力躲避,但肩頭仍被劃傷,傷口沿後背延伸至腰,衣衫盡裂。待眾人救時,他臉上盡顯震驚、恐懼之色。

一代宗師,中原武林劍術第一世家一一公孫世家的掌門人公孫鍥見識過千疊劍法,他評價說,此劍法精妙絕倫,它每一招都包含了許多種劍法的變化,劍招擊出瞬間,包含於其中的全部變化便可同時展現,對手身體各處、各個方位會受到攻擊,讓人防不勝防,無法招架。此劍法招術化繁為簡卻又變化無窮,當真是無法破解,絕對是無法破解!當時在現場的一位武林後生問道:“當真永遠沒有人能夠破解嗎”?公孫鍥抬頭望向遠方,沉思良久,邊搖頭邊緩緩的說:“除非將來有人得到神的幫助,或者擁有神的技能,才可以破解”。

司馬大俠四十歲前一直遊曆於江湖,研習武功,並常與各門派高手切磋武藝,足跡遍及中原及蠻、夷、戎、狄各地。憑借兩門絕學,曆百戰而無一敗績,此時的司馬大俠為求勝,不惜全力,鋒芒盡出,沒用幾年其赫赫威名就已響徹江湖。若論武功,江湖中已無人能望其項背。

四十歲時,司馬大俠突然宣布自己要閉關修煉,在整整四年時間裏絕跡於江湖。待其出關之後,立刻向官府買下虓山,創立虓山派,收弟子128人,其中親傳弟子9人。

此時的他已放下了咄咄逼人的長劍,盡顯俠義長者之風,開始在江湖上廣交朋友,不但古道熱腸而且廣灑金銀珠寶。不到五十歲,他的朋友已遍布江湖十大門派、十二世家和七大幫會,同時也招攬了為數不少的能人異士伴隨左右。

絕世武功,仗義疏財,廣結善緣的司馬大俠很快就贏得了江湖人的誠心俯首。

天命之年,司馬大俠在江湖上已是執牛耳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