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2月,我出生了。我出生的那個村子名叫木樨村,這是一個連名字都帶著花香的村莊。
木樨村南邊有一條河,名叫木樨河。木樨河呈弧形,自東向西流經村邊,流了十幾裏後流經縣城,再流十幾裏就流出縣境了。木樨河流出縣境後不久,彙入建溪,建溪是閩江的三大支流之一。村子的北邊有一條水渠,終日流水脈脈。村子的北邊原來是沒有水渠的,1958年,縣裏要建一座小型水電站,地址選在木樨村的村尾,也就是當年我父親開荒種豌豆的溪骨山邊。水渠是為水電站發電而修建的。
水渠東起瓦廠,西至溪骨山,全長約二千米,渠水引自木樨河。渠水緩緩流過村莊,流到水電站,則奔騰而下,發完電後,又回歸木樨河。木樨河與水渠之間有一道水閘,就在瓦廠的邊上,小時候去瓦廠玩我見過。水渠建成後,人們在渠上搭了三道簡易木板橋,其中一道就在我家新厝附近。
我是在舊厝出生的,舊厝在江厝巷。我6歲那年,父親在村東頭蓋了新厝,於是我們家就搬到了新厝。我家新厝離水渠不遠,打開後門進入菜園,菜園的籬笆牆一直伸向水渠邊。 出了我家的菜園子,沿著渠邊逆流而行,走不到半裏地,就到了石頭坡。
石頭坡長約一千米,寬約五十米,不很高。坡上生長著野草和灌木 ,其中有一種灌木枝條細細長長的,到了春天枝上綴滿小小的白色花朵,遠望像是落了一層雪,長大後我才知道,這種灌木有一個很詩意的名字一一雪柳。這是石頭坡留給我的最初印象。這裏原來是一片沙地,和果園的沙地是連成一塊的,1958年修水渠時,來自莆田的民工,把修水渠挖出的泥沙石頭,全部堆積在這裏,就形成了後來的石頭坡。
石頭坡東西走向,坡的北麵有一條小路,這條小路緊傍水渠,沿著小路一直向東走,盡頭處是水閘,跨過水閘邊上的石梁,就到了瓦廠。小路的盡頭,也是石頭坡的盡頭,再往前就是木樨河了。坡的南麵是一片沙地,麵積很大,沙地上種了許多果樹。下了石頭坡,沿著沙地一直向南走,走了大約一裏地,下了一道斜坡,就到了木樨河的河灘了。
石頭坡和沙地歸村裏的果隊所有,村民們把這一大片的地方統稱為果園。
在我家和果園之間,是一塊狹長地帶,北起水渠,南至窄廣子巷。這一片區域原來是一片荒地,七十年代初期,隨著人口的增長,村莊也在擴大,這裏也就開始有人建房居住了。人們給這個地方取了個名字一一塘窪子,因為這裏有一大一小兩口池塘。
父親在塘窪子蓋的新厝是閩北鄉間常見的民居一一黑瓦黃牆,土木結構。房子坐北朝南,共建了兩層,一層住人,樓上放東西。1970年冬天,剛搬到新家時,院子還沒有建圍牆。大門進去是堂屋,堂屋進去是後閣,後閣裏開了天井一一采光用的。上樓的樓梯在後閣靠北牆而建,向上呈曲尺形。北牆緊傍樓梯處開了個小門,出了小門就到了我家的菜園。菜園很大,有兩百多平方米,呈長方形,從我家屋後一直連到北渠。
堂屋和後閣的兩邊是房間,東西兩麵各三間。東麵第一間是我和二姐的臥室,中間一間是我父母親的臥室,最裏麵一間用作信用社辦公室。西邊的三間房間,從南到北依次是大姐的臥室、雜物間和廚房。用作信用社辦公室的那個房間,靠東牆也安了一張木板床,晚上哥哥就睡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