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荒山奇(1 / 3)

1.《易經》:“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宋代理學家則認為“太極”即是“理”。《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隻是一箇渾淪底道理,裏麵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

3.謂天宮,仙界。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七二:“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晉葛洪《抱樸子·吳失》:“園囿擬上林,館第僭太極。”《雲笈七簽》卷八:“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

[編輯本段]

理論概述

太極這一概念影響了儒學、道教等中華文化流派。《易緯乾鑿度》和《列子》談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極宇宙五階段說法。宋儒周敦頤在《太極圖說》開篇就說:“無極而太極。”這把《老子》中提到的無極一詞注入了理學含義。也就把無極的概念與太極聯係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間太醫院彙編的《醫宗金鑒》則采用了五階段說法(聶文濤談《周易》):“無極太虛氣中理,太極太虛理中氣。乘氣動靜生陰陽,陰陽之分為天地。未有宇宙氣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氣。從形究氣曰陰陽,即氣觀理曰太極。”

《係辭》又說:“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表與裏的兩麵。而它們之間卻既互相對立鬥爭又相互滋生依存的關係,這即是物質世界的一般律,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四時、子前午後,以及雄雌、剛柔、動靜、顯斂,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經絡、骨肉、腹背、五髒、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太有至的意思;極有極限之義,就是至於極限,無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極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心.可以大於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圓周和空間,也可以小於任意量而不等於零或無,以上是太極二字的含義.

[編輯本段]

太極圖

太極圖是研究周易學原理的一張重要的圖象,它包含了天地萬物的共通規律在內,所以有人說它是宇宙的模式,是科學的燈塔。但太極圖由於陰陽兩麵方位的移動和變換,而又出現了不同的圖象.先天八卦圖,坤震離兌居左,坤為母,離再索而得女,兌三索而得女,三卦皆陰,隻震一索而得男為陽.故太極圖左麵用黑色表示屬陰,黑中白點表示陰中有陽.乾巽坎艮居右,乾為父,坎再索而得男,艮三索而得男,三卦比陽,隻巽一索而得女為陰,故太極圖右而用白色表示屬陽,白中黑點表示陽中有陰本後天八卦圖而繪製的太極圖則恰與先天八卦圖的太極圖方向相反."太極元氣,含三為一",為什麼呢?從太極圖可以得出結論,太極圖這個圓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無極.太極是有限之天,無極是無限之天;太極是有,無極是無;太極是三,無極是一.圖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陰陽兩方,天地兩部;黑白兩方的的界限就是劃分天地陰陽界的人部.白中黑點表示陽中有陰,黑方白點表示陰中有陽.道生一,就是無極生太極;一生二就是太極生兩儀;二生三,就是陰陽交感化合;三生萬物,就是太極含三為一,因萬物由陰陽而化生,故萬物各具一太極,也就是說,太極不僅包含了陰陽兩個方麵,還包含了劃分陰陽的界線和標準在內.若分而言之,每卦有三爻,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這也是含三為一之象.又天有陰陽,地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之陰陽加上劃界標準,構成了含三為一的太極之象;地之陰陽加劃界中點構成含三為一的太極之象;人部陰陽,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劃界標準,所以萬物也各有一太極,也都是按照含三為一的規律而存在的.宇宙有無限大,所以稱為太極,

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實質的內容.按易學的觀點,有形的東西來自於無形,所以無極而太極.太極這個實體是健運不息的,即宇宙在運動,動則產生陽氣,動到一定程度,變出現相對靜止,靜則產生陰氣,如此一動一靜,陰陽之氣互為其根,運轉於無窮.自然界也是如此,陰陽寒暑,四時的生長化收藏,即萬物的生長規律,無不包含陰陽五行.就人部陰陽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陰陽交合,則化生萬物,萬物按此規律生生不已,故變化無窮.這些內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綱領,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謂"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關於太極圖起源的學說。太極圖一般分為兩類,一類為數層組合圖式,一類為陰陽魚互糾圖式。

關於數層組合太極圖淵源,有多種說法:

(1)北宋周敦頤所作。北宋潘興嗣:“(周)尤善談名理,深於易學,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濂溪先生墓誌銘》)朱熹持此觀點(《周子太極通書後序》)。

(2)傳自陳摶。南宋朱震:“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宋史·朱震傳》)陸九淵:“朱子發謂濂溪得太極圖於穆伯長,伯長之傳出於陳希夷,其必有考。”(《陸九淵集·與朱元晦書》)

(3)來自佛徒壽涯。宋元之際劉因:“而或又謂周子與胡宿、邵古同事潤州一浮屠而傳其易書。”(《記太極圖說後》)這個“浮屠”,就是壽涯。

(4)源自陳摶刻於華山石壁的無極圖,經魏伯陽、鍾離權、呂洞賓傳給陳摶,陳刻之華山石壁,後來又通過種放、穆修傳給周敦頤,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極圖。(《太極圖辨》)陳摶刻華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無一人道及,此說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