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八仙”,乃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八位神仙,即李鐵拐、鍾離權、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然而這個排名及八仙的組成,其實有多種說法,現在簡單地介紹一下。
最早的八仙出現在漢代,是號稱“淮南八仙”的八個文學家,當時稱作“八公”。《小學紺珠》記載:“淮南八公:左吳、李尚、蘇飛、田由、毛披、雷被、晉昌、伍被。”
由此可見,淮南八仙隻是八個文人,並非神仙。但後來因為有淮南王成仙的傳說,後世便附會在他門下的八公也成仙了,稱作“八仙”。清朝乾隆年間,有個讀書人吳孟舉,是浙江石門縣洲泉人。他家底富厚,良田千畝,又官為內閣中書,可以說既有榮華,又有富貴,唯獨缺少一樣,就是長生不老的仙術。
吳孟舉聽說蘇州民間以四月初八為“神仙節”,傳說每年這一天,天上神仙都要下凡一遊,察看人間世故。人們都想親眼看一看神通廣大的仙人,所以四月初八這天,整個蘇州總是熱鬧非凡。可是從來也沒有人真的在這一天見到過神
仙,隻有用當地一句俗語:“見仙不識仙,富貴三千年”來取個吉利罷了。但吳孟舉並不因此而灰心,他要到蘇州碰碰額角頭的運氣。
這年四月初八,吳孟舉早到了蘇州,既不打紅傘,也不坐藍轎,隻帶了四個親兵,興衝衝地上街湊熱鬧。這天滿街路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貨攤,還有打拳頭賣膏藥,敲搭板唱“蓮花落”等賣藝人。軋鬧猛的人川流不息,真是個熱鬧的神仙節。吳孟舉沒心思欣賞這些熱鬧景致,而是留心觀察來往行人的神態舉止,想從中辨認非凡之人。
吳孟舉串街過巷,不覺來到八裏橋堍,正想舉步上橋,隻見橋上一個衣衫襤褸的叫化子,手握一根破竹拐杖,搖搖晃晃走下橋來。叫化子嘴裏銜著一枚銅鈿,隨著自已的呼吸,發出“噓、噓”的聲音。吳孟舉被這叫化子的模樣和舉動所吸引。他眼睛盯牢看,腦筋骨碌碌轉,忽然心頭一亮,急忙上前,朝叫化子深深地作了一揖。叫化子連忙還禮,麵帶驚奇地說:“怪哉!怪哉!誰人不知你是堂堂內閣中書老爺,怎麼向我這窮叫化作揖呢?”吳孟舉麵帶喜色地問:“請問,你可是呂仙?”叫化子說:“此話從何而來?”吳孟舉手指叫化子嘴裏的銅鈿說:“口銜銅鈿,兩口相疊,疊口呂也!”叫化子說:“原來如此,念今日一麵之交,送幾句詩給你。”說著就用破竹竿拐杖在橋欄杆上寫下了:
我在蘇州幾十年,無人知我是神仙,
唯有洲泉吳孟舉,知我是仙非我緣,
神州仙界愛清貧,切莫貪圖官和錢。
叫化子寫畢,吳孟舉看完,字也消失了,人也不見了。此時,吳孟舉確信真的遇見了仙人呂洞賓。他回到府上,細細品味呂仙贈詩。心想:“知我是仙非我緣”意思就是:“雖然知道我是神仙,但沒有成仙的緣份。”為啥沒有緣份呢?因為自己多富貴少清貧。
不久,吳孟舉便聽從呂仙勸戒,辭去內閣官職,回到洲泉祖居,將田地財物分贈鄉親,自己簡居書齋,著書立說,過著清貧的晚年生活,死後葬在洲泉西麵的馬墳頭。據說後來有人盜了吳孟舉的墓,但墓裏沒有半點陪葬的貴重物品。可見吳孟舉晚年確是棄富貴從清貧了。
朱瑞民收集整理
附記:
吳盂舉,(1640——1717),名之振,號橙齋,別號竹洲居士,晚年又號黃葉村農。洲泉官房埭人。後移居崇福鎮。為清初學者,十四歲中秀才。曾與呂留良友善,結識黃宗羲、高旦中等名士。著有《黃葉村莊詩集》,並與人合輯《宋詩鈔》。
舟山六橫島有個田坳村,村後傍青山,村前臨海灘。村裏有一對兄弟,老大叫大郎,老二叫二郎。
一個月夜,兄弟倆到海邊去捉沙蟹埋蕃薯。喲!海灘上密密麻麻的爬滿了沙蟹、紅鉗蟹,兄弟倆可高興啦!大郎拿起扁擔在前麵打,二郎在後麵拾,一些些功夫裝滿了兩籮筐。大郎叫二郎先挑回去,騰出籮筐再來挑。二郎把沙蟹挑到蕃薯地裏一倒,趕緊又回到海灘來。咦!大郎怎麼不見?到哪裏去了呢?海邊喊喊沒人應,山上找找沒人影,回家看看冷清清。二郎急得哭了,跑去問村裏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