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季氏將伐顓臾》(1 / 2)

先秦 孔子及其弟子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季孫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說:“季孫氏要對顓臾用兵。”

季氏:季康子,春秋魯國大夫,把持朝政,名肥。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兩人都為孔子弟子。見:謁見。有事:這裏指軍事行動。古代把祭祀和戰爭稱為國家大事。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孔子說:“冉有!恐怕應該責備你們吧。那顓臾,先王曾把它的國君當作主管東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是魯國的藩屬國,為什麼要討伐它呢?”

無乃爾是過與:恐怕該責備你吧?“無乃……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恐怕……吧”。爾是過,責備你,這裏的意思是批評對方沒盡到責任。是:結構助詞,提賓標誌。(在蘇教版中,“是”複指“爾”,用作代詞)過:責備。先王:指周之先王。東蒙主:指受封於東蒙。東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主:主管祭祀的人。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詞,這,指顓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穀神。社稷是祭祀穀神和土神的祭壇。有國者必立社稷。國亡,社稷被覆蓋起來廢掉,故社稷為國家的象征,這裏指魯國。社稷之臣意譯為附屬於大國的小國。何以伐為:為什麼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憑什麼。為:表反問語氣。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說:“季孫要這麼幹,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願意。”

夫子:季康子。春秋時,對長者,老師以及貴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稱為夫子。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孔子說:“冉有!周任有句話說:‘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勝任就該辭去。’如果盲人搖晃著要倒下卻不去扶持,顫顫巍巍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麼何必要用那個攙扶的人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裏跑出,(占卜用的)龜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裏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周任:上古時期的史官。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職位;如若不能,就應辭去職務。陳:施展。就:擔任。列:職位。止:不去。危:名詞作動詞,遇到危險(搖晃著要倒下)。持:護持。顛:跌倒。扶:攙扶。相:攙扶盲人走路的人(輔助者)。兕:獨角犀牛。柙:關猛獸的籠子。龜玉都是寶物。龜:龜版,用來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來表示爵位,玉器用於祭祀。櫝: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