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孩子王(1 / 3)

在華國最北端的烏龍省西部平原上,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十八條魚屯。大概是村子剛成立的時候,從關裏老家闖關東一路顛沛流離闖到這個土地肥沃的大平原的人物當中,於姓人比較多,恰恰有十八戶人家姓於,所以這個村子就命名十八條魚屯了。楊家、庚家、李家、於家的人是最多的,其他還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散姓,大家在這個小村莊一代又一代一輩又一輩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也沒出過什麼大人物,也沒發生過什麼大事。村裏的房子是一排一排的,規劃的很是完整,家家有前園有後園,還必須有一個漚農家肥的大糞坑,雞、鴨、鵝、豬、狗、牛、馬、羊的糞便還有生活垃圾都扔在裏麵,當然少不了最主要的主力軍--大糞。這些作為農家肥的原材料實現了垃圾的完美循環,人們都說現在很先進,其實在過去是沒有什麼垃圾之說的,老祖宗的智慧真是讓人崇敬。

農曆十月二十三,一個家家戶戶熱火朝天忙著烀老窩瓜的日子。傍晚時分村西頭第二趟街從西往東數的第六家--庚龍家,還是土坯壘的三間小土房(那時候在北方很多蓋房子的材料還是以土坯為主,用黃泥和鍘碎的麥稈加水放在木頭模具定型曬幹就成了土坯,雖然沒有磚堅固,但是住幾十年還是不成問題的)一頭汗水的老牛婆(接生婆)焦急的給產婦李芝加著油“頭露出來了,再加把勁啊!”伴隨著產婦的一聲怒吼,一個嬰兒呱呱墜地。“生了生了,一個大胖小子!”李芝虛弱的閉上雙眼,被汗水打濕的頭發一綹一綹的貼在額頭上。外屋的人一個個喜笑顏開,在這個年代可以母子平安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就是最大的幸運。有多少家庭原本幸福恩愛,結果在生孩子這一關釀成了悲劇。那個年代在農村可沒有剖腹產這一說,至於美容切口和美容線更是天方夜譚。所以說生孩子是每一家都躲不過去一個大關口。庚龍和李芝是村裏土生土長的兩個,結婚之後勤勤懇懇日子過得還不錯。至於婆家和娘家因為都在一個村,所以親戚也特別多。在那個相對封閉的年代,由於人口流動性還很小,很少有人出門,更別說有什麼特別廣泛的見識了。老於家二華子想當年出過一次遠門,看見人家買橘子,瞅著不錯也跟著買了一斤。但是沒吃過啊,那橘子可是南方水果,北方根本沒有。所以從沒見過橘子更別說吃過橘子的二華子就一口咬了下去,那五官都管理不好了,鼻子嘴巴眼睛都縮成了一團。後來才知道橘子要剝皮吃,這事作為一件茶餘飯後的笑料流行了很多年。在今天這個重要的日子裏,娘家和婆家來了一大屋子人。孩子的大舅二舅三舅還有六歲的小舅舅,姥姥姥爺。婆家這邊爺爺奶奶,大娘一家,二娘一家,老叔一家。在眾位親戚的簇擁下,清洗完的小庚二狗上了秤,七斤六兩!在那個年代七斤六兩的嬰兒絕對是很雄壯的了。庚二狗子的半輩子從此拉開了帷幕。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晃六年就過去了,什麼都是開始萌芽,一切都開始欣欣向榮了起來。庚二狗也茁壯成長了起來,小家夥虎頭虎腦的,長得膘肥體壯,一頭黑發又黑又亮,儼然成了西頭跟他年紀相仿孩子的頭。

庚二狗因為家裏養了兩頭奶牛,所以每天早上最歡快的時光就是爸爸媽媽擠牛奶的時候。庚龍和李芝會用溫熱的濕毛巾把牛的R房仔仔細細擦個遍,然後把奶桶放在地上,搬來兩個小凳子對麵坐好,然後每人抓住兩個R頭用手一攥,牛奶就像呲水槍一樣飆射到牛奶桶中。每到這個時候庚二狗都會拿來一個一斤裝的搪瓷大缸子,跑來接一杯溫熱的牛奶,也不加糖也不需要熬煮,頓頓頓一頓喝個底朝天。每次喝完要打一個長長的飽嗝,再把沾在嘴唇邊上的沫沫舔幹淨,到此營養早餐告一段落。也許有人會說這不衛生,怎麼也要煮一下消消毒。其實在那個年代的孩子,就像野生的一樣,玩耍的時候不小心把手割出來口子,隨手弄點細細的幹土麵按在上麵,過一會就止血了,也不見發炎啊化膿啊什麼的。或許是常年飲用牛奶的關係,庚二狗跟同齡的孩子比起來要高一個腦袋,也壯實得多,整個人就像個鐵疙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