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誌人,希望他能夠助趙碧琰反敗為勝。傅誌人汲取上次出庭的經驗,重新梳理證據鏈,將重點放在證實身份上。\\\"隻要證明居住在北京的趙碧琰,就是趙欣伯的夫人,這個案件就能贏。\\\"眼下趙碧琰年事已高,很多同時期的證人陸續去世了,案件陷入複雜多變的境地。當年東京庭審的宣判一出,各型各色的騙子更是頻頻出現。因趙碧琰唯一的兒子患眼疾,年幼時單眼就已經失明。竟然有無恥之徒,不惜弄瞎自己一隻眼睛,跑去日本冒領遺產。傅誌人知道時間不等人,若不盡快形成有力的證據鏈,隻怕這筆財產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奪走。他迅速整理思路,向全國範圍發出100多封調查函,收集各地關於趙欣伯、趙碧琰的所有線索。半年後,傅誌人收到了百餘件重要的證據和幾個關鍵的人物,其中一個關鍵證人讓傅誌人倍感驚喜,她的出現能讓趙碧琰的身份在國際輿論上站住腳,沒有人質疑過\\\"三格格\\\"的身份,如果她能證明趙碧琰是趙欣伯的妻子,那麼這件事的公信力是毋庸置疑的。傅誌人查到趙碧琰曾經幫助過\\\"三格格\\\",她們的重逢將是曆史性的時刻。不久後,在北京\\\"三格格\\\"的居所,兩位古稀老人在媒體的見證下再次相聚。第二天,北京、上海、香港三地報紙頭條都以《溥儀三妹喜會趙碧琰》為題,大肆宣傳了這次會麵,完成了傅誌人期望的關鍵一步:即由輿論發起傳播,為趙碧琰的身份做背書。與此同時,趙碧琰的兒子趙宗陽還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既然要證明母親的身份,不如用自己去反證。趙宗陽托朋友在日本的一份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廣告\\\",大致意思是自己曾在日本度過童年,希望能找到曾經在赤羽小學共同讀書的同窗舊友。他萬萬沒想到,竟然有同學給他寫了回信!在那個信息傳播困難的年代,趙宗陽通過書信找了11位同學,都是可以證明他身份的重要證人。傅誌人覺得時機到了,他們已經準備就緒,隻等再次開庭。趙宗陽問母親:\\\"您要親自去嗎?\\\"趙碧琰揮了揮手,拒絕了,\\\"我要留在中國,等你的好消息。\\\"
1984年4月,趙宗陽與傅誌人一行人飛往東京。\\\"我要拿回屬於趙家的資產,帶回中
國……\\\"再次踏上日本的土地,趙宗陽的心中感慨萬千,希望能給母親帶回一份無憾的交代。此次開庭,日本法官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證據,趙碧琰改名的證明、趙欣伯兒子趙宗陽的出生證明、在東京治療眼疾的病例………一係列文件證據清晰可見,有據可查。證人方麵,除了來自中方的證人,法庭上出現了11個日本人,他們都是趙宗陽的同學。\\\"趙桑,你回來了!\\\"\\\"還是瘦巴巴的樣子。\\\"一時間,法庭成了趙宗陽的同學會現場,每個人都異常興奮。法官不得不連續敲響法槌,整頓秩序,這十幾個老同學才漸漸安靜下來。當日,法庭並未宣判,所有的證據有待進一步核實。\\\"但我心裏感覺勝券在握。\\\"傅誌人回憶道。之後,他們回國等待宣判結果。經過漫長的5個月等待,傅誌人收到了來自東京的判決書,他們贏了!判決書明確說明:\\\"判定申訴人和趙碧琰為同一人。\\\"且宣判\\\"由趙碧琰本人親自管理自己的財產\\\"。此時趙碧琰已經84歲,她等到了最後的判決:財產管理權正式回歸自己,一切塵埃落定。耗時21年追回30億,她決定替夫贖罪,捐贈國家24億趙碧琰終於可以直麵自己的過去,也不再擔憂未來,她的丈夫曾犯了不可彌補的罪行,是國家不計前嫌幫助了他們,讓趙家的資產得以保全。拿到判決書不久,趙碧琰作出決定,捐出大半財產給國家,她和子孫表示這錢本來就不應該屬於他們家,那本來就是老百姓和國家的錢。她希望能\\\"替夫贖罪\\\",為建設新中國貢獻一份力量。\\\"我在1985年5月16日的贈予書中所寫的贈予財產之意,今後子子孫孫永不改變。\\\"一時間,趙碧琰捐贈遺產的行為引起了社會的猛烈反響,人們紛紛誇讚她的深明大義和慷慨行為。日本政府於1987年將這筆財產交接完畢。趙碧琰晚年的生活費用基本都由國家負責,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是在中日友好醫院的特殊病房裏麵度過的。趙宗陽加入了中國致公黨,從北京民政局退休之後,致力於慈善事業。1989年,89歲的趙碧琰安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生前,趙碧琰告誡子孫,\\\"你們爺爺選錯了路,但是國家沒有放棄我們。\\\"贖罪永遠不怕晚,深明大義的人會被後人永遠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