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醉仙樓共分四層,分別為知味樓、食美樓、金箸樓、醉仙樓。
每一層消費層次不同,接待顧客的數量也不同。
知味樓位於酒樓一層,為大廳式堂食,不設雅間。供應菜品也都隻有每日菜單上的寥寥幾樣。
但菜品雖然單一,每樣菜品的風味卻是遠超同行。同樣的菜品,任你在其他哪個酒樓,都吃不到醉仙樓裏的味道。是以,每日依舊食客如流,生意好不火爆。
食美樓則居於醉仙樓二層,有一個小廳外加數個雅間。在這裏,食客除可以在每日菜單上選擇菜品外還可以單獨點菜讓後廚加工。
但從二層開始,就開始收取夥計的服侍費用了。當然,既然能上食美樓消費的,也就不在乎那點閑碎銀子了。
而金箸樓,光聽這名字,就知道消費不低了。醉仙樓三層,便是金箸樓所在。三層中大大小小,有二十多個雅間。
不光比二層多了些可點菜肴,同時服侍夥計也多了許多,更為重要的,這三層所用的餐具,俱都是金銀玉器所做。故而來這三層消費的,大都是當地有錢的豪紳,或是外地慕名而來有錢的饕客。
至於這第四層,那才是真正的醉仙樓所在。
傳聞,當年這醉仙樓還不叫醉仙樓。一日,一位老神仙(據推測,可能是天香門中一位前輩。),遊戲人間之時。偶然興起,見這酒樓掛名至味,便想一嚐人間至味。
在這至味樓上,一時飲得興起,叫店家拿來墨寶,疾筆狂書“醉仙樓”三字,贈與店家。
而店家也是身具慧眼之人,一眼便看出這字上飽含仙人意境,歡呼拜謝之下,將酒樓改名為醉仙樓!
又將當年那位老神仙所在的這第四層,命名為醉仙樓中的“醉仙樓”。
這第四層的醉仙樓,隻設兩個雅間,分別為攬月、禦風。光這名字,就比二三層的雅間,多了些仙氣。
於衝和聽完夥計介紹,眉眼間泛起一抹微笑,口中輕叨。
“攬月……嗬嗬……便上這九天之上一攬明月!”
那夥計一聽,頓時激動的不得了。忙探身向內,高聲大呼。
“醉仙樓……攬月居,一位!”
這四層醉仙樓,雖名字來頭有些唬人,但菜品上與三層金箸樓懸殊不大。甚至單論餐具的精美,還不及三層,不過是些尋常餐具而已。
其也就勝在雅間環境了,這四層隻設有兩個雅間,相較三層,是要清靜不少。
但四層的消費可是貴得有些嚇人,單是夥計的服侍費用,就達十兩銀子之多。照這樣估算,一餐下來,沒個百來兩銀子,怕是下不了這醉仙樓!
而當時東皓州內的尋常人家,一年有個五六兩銀子,都夠開銷用度了。
是以,這無雙城雖也算繁華,但越是有錢的富人,也就越會計算。是以,這第四層一般少有人來。倒是這三層金箸樓,還每日富商雲集。
夥計將於衝和帶上四樓,由四樓專屬的夥計接待後,就下樓找掌櫃登記核算抽成去了。
專屬夥計推開攬月居大門,請於衝和移步至內。
在攬月居大門打開的一刹,於衝和頓時明白了這雅間名的由來。
隻見雅間門口處,是一條仿佛石塊一樣的材質鋪成的小徑,蜿蜒而去。旁邊更有一條寬約三尺的冒著白白霧氣的小“河”,其上更是拱橋亭台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