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回京(1 / 1)

南齊一百二十一年,

新皇登基,不顧眾臣反對,迎娶南齊將軍府顧家的幼女為後,兩人兩小無猜,青梅竹馬,也算是有了圓滿。

顧將軍心懷大義,嫁女之後仍擔心邊關出事,決定舉家遷出京城,駐守南城邊關。獨留皇後一人在京城。

南齊遇明君,帝後和睦。以文治國、以德服人。是以,萬家百姓和樂融融。

南齊一百三十五年,敵國北齊來犯,百萬兵馬,來勢洶洶。邊關城池一座座的失守,鎮守南齊北城邊關的顧大將軍發來急報,請求京城支援!

南齊立朝以來,皆文臣居多,武將稀少,所以,麵臨敵國來犯,邊關請求支援,滿朝文武擇不出一人前往邊關救急。

皇帝縱惱怒,也無他法,一時間急白了頭發。

皇後不忍見他這樣,且又擔心父親安危,主動請命率領西山軍營二十萬兵馬前往邊關支援,皇帝自然不肯,皇後言她從小跟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熟讀兵書,不隻是南齊的皇後,也是將軍府的一員,顧家軍的一員,如今父親和顧家軍在邊關被困,她做不到在京城無動於衷,且放眼整個京城,都是會耍嘴皮子,整天都隻有知道彈劾誰誰誰的文臣,帶兵打仗支援前方難道就是靠他們一張嘴說的嗎?所以,沒人比她這個出身將軍府的皇後更合適領這個兵。再言父親要的是支援,自是希望去支援的是一個能跟上他用兵思維的人,所以真的沒有人比臣妾更適合了。

皇後言辭犀利,讓人無法反駁,那些平日裏動不動就彈劾顧家的,聰明的都在裝聾作啞了,所以整個朝堂之上,無人說話,掉下一根針都能聽見,皇帝聽完這番話,看著下麵站著的妻子,沉默不語,仿若看到了當年那個小姑娘,才他肩膀高一點,臉上的稚氣還未完全褪去,就對他說,敵國來犯,我隨爹爹遠赴戰場,離不開後方的糧草支持,所以糧草之事就交給你了。等我們凱旋歸來帶你去喝我埋在玉雪山上的酒。那時的她,身著戎裝,英姿颯爽,讓人移不開眼睛。

皇帝不說話,群臣也不敢說話,皇後說得也沒有錯,他們的確是隻能動動嘴皮子,對於帶兵行軍,他們真的是沒那個本事啊,這個時候都聰明的不說話,恨不得底下有個洞鑽進去。

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

皇帝的麵色變了又變,最後終於鬆口了,同意皇後率領西山二十萬兵馬前往邊關支援,另把皇室一半的暗衛給了她,讓她帶著,護她周全,這樣他在京中才能放那麼一點點心。

皇後對此沒有異議,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必要時候,暗衛也可當明衛用,當日便去西山軍營點兵出發。前往邊關救急。

皇後是從小就混跡在軍營中,顧老將軍親自帶在身邊。擅長兵法謀略,隻是近幾年因為入宮為了後,才在深宮中簡居,低調了十四年。如今十四年過去,朝臣們都差點忘記了皇後當年的殺伐果斷,先皇駕崩,儲君未定,南齊上演了一場九子奪嫡的慘況,每日的金鑾殿都是熱火朝天的,最後是顧家幼女拿出始祖皇帝開國時賜與將軍府的打龍鞭,關押了一眾皇子,後又從眾皇子中選出二皇子並扶持他登基,也就是如今的聖上。才得以平息。

當年的慘況,朝中的老臣都是有目共睹,皇後的殺伐果斷承襲了將軍府,所以如今顧老將軍和顧家軍被困,皇後站出來,讓人們都想起了當年的看似柔弱的小姑娘,實則堅韌無比。

是以,皇後親征出兵支援,給將士們打了預防針,此戰若敗,則再無南齊,此戰若勝,南齊將千秋萬載。在場的各位都是曆史的見證者,寫進史書供後人拜讀。士兵們都激起了勝負欲,燃起了此戰必勝的決心。

於是,皇後拿著虎符帥印,當夜帶著西山二十萬兵馬前往邊關。

兩個月後,邊關傳回了皇後帶兵馳援及時,顧老將軍用連環計大敗北齊的消息。

朝野歡騰。

皇帝龍顏大悅,當即下旨各地官府出麵擺流水席3天,舉國同慶。言顧老將軍離京鎮守邊關多年,為我南齊江山鞠躬盡瘁,現平息戰亂,大敗北齊來犯,功不可沒,等妥善安置邊關一切之後,願老將軍回京一趟,好給老將軍安排慶功宴。

顧老將軍回信,邊關防範不可鬆懈,青寒州離不開人,且戰後還有很多事情未曾妥善安排,為感謝皇恩,讓他的孫女顧錦棠跟隨皇後一起回京,顧錦棠代表顧家,也代表他。

一個月後,皇後回京,百姓們都出來列隊歡迎,歡歡喜喜的迎接皇後凱旋。

皇後回京,帶回來了一個小姑娘,是顧老將軍的孫女,也是她的侄女兒顧錦棠,正值二八好年華,未成婚配,因常年待在軍中,對情感之事知之甚少,傳言顧老將軍讓皇後把她帶回京,是為了在京城擇一佳婿。

於是,京東開始盛傳皇後要為侄女在京城眾公子為顧錦棠擇婿的消息。

都猜測誰是最終人選,鬧得沸沸揚揚,讓前段時間壓抑的京城一下子活躍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