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73
R-73(北約代號為AA-11箭手)由三角旗機械生產設計局所開發,是研發來取代早期在蘇聯戰機上所使用的短程R-60(AA-8蚜蟲)導彈,計劃於1973年開始進行,第一枚導彈於1985年服役,一出世就成為美國AIM-9“響尾響”近距空空導彈的可怕對手,被普遍認為是最難以對付的現代空戰武器之一,其目前是俄羅斯最先進的短程空對空導彈。
國家:蘇/俄
技術數據
名稱:R-73近程空對空導彈
研發單位:三角旗機械生產設計局
射程:近程導彈
技術數據
彈長:2.9米
彈徑:0.17米
翼展:0.51米
彈重:7.3千克
射程:40千米
引信:近炸引信
製導係統:紅外線導引
最大速度:2,815千米/小時
結構特點
其最小射程300米,最大射程則為20公裏,探測角度±45度,目標對製導頭角速率需小於60度/秒,目標高度20-20000米,目標過載需在12g以下,目標速度不大於2500公裏/小時,載機過載8g以下,對固定翼飛機一類目標的殺傷率為60%。安裝的MK-80全向紅外製導頭探測距離10-15公裏,發射前視野±45度,射後±60度,從製導頭鎖定目標到發射隻需1秒。探測角度方麵,R-73係列與新型側衛戰機搭配後,不論其探測角多少,都能做到全向防護。這歸因於戰機的全向視界探測/鎖定能力與導彈的“越肩(向後)發射”能力。
使用情況
使用此種導彈的飛機有米格-29、蘇-27、蘇-32和蘇-35,而且可由新型的米格-21、米格-23、蘇-24和蘇-25戰機所攜帶。它也可被俄羅斯攻擊直升機所配備,包括Mi-24、Mi-28和Ka-50。
型號演變
R-73M1(R-73RDMl)型
其尺寸、射程、製導頭視野與基本係列相同,隻是技術比較先進,可能采用與R-73M2一樣的探測元件。
R-73M2(R-73RDM2)型
R-73M2最具震撼力的功能的是它可掉轉180度攻擊後方目標。使用時,載機先通過資料鏈引導導彈轉向,待完成敵我識別,確認不會誤擊友機後再啟動製導頭,這種發射方式已在蘇-35上試驗成功。據說與機上的雷達告警器配合使用,還可用此方法攔截來襲導彈。其在向後射擊最大射程8-12公裏,最短射程1公裏。
R-74EM
按照俄羅斯/前蘇聯的空對空導彈命名法(研製中用K開頭,定型後用R開頭),該型導彈目前應稱為K-74ME,它是以R-73為基礎發展的新一代空空導彈,彈上的製導、動力係統均進行了大幅度改進,射程增加到40公裏,據說製導頭視野可達±80-90度從1994年以來R-73導彈因應量產而衍生為R-74EM標準型(原R-73M),並於1997年加入獨立國協服役。R-74EM有更遠的射程與更大的尋標角度(達60°的離軸攻角),以及改良型的紅外線反製措施。
(自從我們把核彈的那個數據庫打了一下以後,國安局找上了我們,以後可能要低調行事,隻能搞搞一些生活用品之類的了。0此處需要兩個狗頭0,注意喲,這個隻是我們小時候玩的小炮仗。不過其實有圖,要圖的還是以前的那個群。)
原版信息來源於Российская база данных о ракетах這是俄語,我就不翻譯了,我相信我的讀者應該能翻譯的出來。
藝術加工成員:安瀾(本書作者)(中),Miss(美),卡斯夫(俄)
翻譯人員:天清(中)
獲取技術成員:安瀾小分隊全體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