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楔子序語(1 / 1)

【新書上傳,求點評,求收藏,求推薦,謝謝!】

大宋真宗景德元年,也即宋太宗趙光義之子趙恒登基臨位第六年,全國大旱,各地蝗災不斷,有些地界甚至出現赤地千裏、餓殍遍野的慘象。

自古有言道:天災人禍並舉。

恰是如此,這般災荒的年景,偏偏又逢貪官汙吏橫征暴斂,肆意攤派,強加徭役,致使原本就處於水深火熱之境的大宋百姓更加苦不堪言。為求生計活路,許多百姓不得已遠乞他鄉,饑民暴亂之事也時有發生。更兼那盜賊悍匪肆意殺虐,為禍各府衙州縣,朝廷大軍疲於奔波鎮暴,國之根基日漸動搖,國力也日趨頹衰了。

如此,遼人便有了可乘之機。

大遼,北方虎狼之國,覬覦中原萬裏錦繡山河已數十載之久。連年來,為求中原的黃金白銀、糧米茶葉、絲綢瓷器,以及南朝美女,遼國皇帝從未停止過對大宋用兵,致使宋遼邊境戰火連連,大小戰役不下千百次。隻因大宋軍民奮力抵抗,誓死相拚,才使得遼人的鐵蹄不曾南下……

時值遼聖宗耶律隆緒在位,更兼其母蕭太後主政,此人雖是女流之輩,卻不乏豪情,幹練非常,她勵精圖治,通過興修水利、注重農桑、減免賦稅及整頓吏治等一些列改良舉措,使得大遼國勢強盛,百姓富足安樂。特別在對宋策略上,蕭太後一貫采取強硬態度,命人整軍備戰,訓練士卒,從未有過絲毫鬆懈。

時下,正逢中原內亂國力衰微之機,又恰逢湖南湖北出現大規模農民暴動,宋室朝廷被迫從北地邊境抽調兵將十萬餘眾前去鎮壓,蕭太後以為天賜良機,即命大將蕭撻凜為左路軍元帥,命大將耶律宗邦為右路軍元帥,集結大軍二十萬,戰將數百之眾,分東、西二路統兵南下,意欲長驅直下,一統中原,成為天下之主。

然而,惶惶中華豈容得小小異族任意宰割?遼軍剛一越過邊境,立即遭到了大宋軍民的頑強抵抗,幾場大戰下來,無論是東線還是西線,死傷無數,血流成河,屍積如山。

單說西線為遼右軍元帥耶律宗邦統領,十萬大軍壓境,氣勢如虹,更兼騎兵優勢,一連衝破宋軍三道防線,大軍直逼真定府……

真定府是河北西路的政治經濟中心,亦是北賢王趙元豐的封地所在。趙元豐乃宋太祖趙匡胤之孫,德昭太子之子,身份顯貴。當年,趙匡胤離奇駕崩,趙光義假托“金匱之盟”之名篡奪了其侄的皇位,隨後他便派心腹之人秘密誅殺了皇太子德昭,連同太子府上下千餘人也悉數被剿殺,幸而年少的趙元豐隻因跟隨家將出城狩獵迷失了方向,以致徹夜未歸,這才僥幸躲過了這一劫。

時後,隻因朝廷上下和宮廷內外的種種爭論和非議,趙光義備感壓力,這才下旨冊封趙元豐為“北賢王”,並禦賜金牌令箭,讓其駐守北疆。可趙光義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這個侄孫子深陷磨礪之中竟然練就了一番文武大才,在保境安民和抗擊遼軍的戰鬥中更是屢建奇功,深得民眾的愛戴,威望甚高。如此一來,趙光義坐在龍椅之上又渾身不自在了,他把趙元豐視為眼中刺、肉中刺,恨不得早日將其除之。但是,趙元豐的封地距汴梁有千裏之遙,又因趙元豐辦事謹慎,不曾有過差池,故而趙光義始終沒能尋得機會下手,以致於駕崩之前還滿腹遺恨。

正值遼軍大兵壓境,北賢王趙元豐不顧個人安危,身先士卒,親臨前線,指揮應戰。

真定府北四十裏,黎城,這是一個邊地小鎮。原本這裏隻是一個小小的村落,中原商旅的馬隊北出關外,常常在此歇馬停腳,後來才日漸繁華。因為該處北出環山,唯有一峽穀通外,察觀此處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早在八九年之前趙元豐便命人依山建牆,扼守峽穀口,又委任心腹愛將常駐於此,以為要塞。如此,黎城便成了兵家必爭之要地。

遼軍大舉南侵,一路上勢如破竹,橫行無忌,但終究還是被堵在了小小的黎城之外,寸步難行。戰鼓隆隆,旌旗招展,硝煙彌漫,宋遼兩國大軍對壘黎城,多少故事皆因此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