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城出朝陽門,過河,有一座野茶館,名為拐棒樓。掌櫃姓董,山東人氏,家裏行六,人稱董六。
幾年前董六見京城中八旗子弟多好喝茶、聽曲,便在朝陽門外開了這間茶館。起初這座茶館十分簡陋,僅是蓋了兩間坐南朝北的草屋,後又在外麵搭了涼棚,用土坯壘起了幾個茶桌,並在茶桌邊放了四五個木凳,連茶碗和茶壺都是粗瓷的。
為了節省人力,董六隻雇了一老一少兩個夥計為茶客沏茶續水。因柺棒樓大多列長案,茶葉與水之資,須分計之。有提壺以往者,可自備茶葉,隻出錢買水,因此深受京中落魄旗人的歡迎。
茶館開張後,董六請來了京城內八角鼓和蓮花落藝人在茶館內表演,城內的八旗子弟不久就蜂擁而至,董六又加了幾名年輕力壯的夥計,將草屋變成了大瓦房。巨大的客流吸引了眾多的商家前往,二葷鋪子、小飯館、甚至是雞毛小店也在附近拔地而起,一時拐棒樓成為了京郊內數一數二的野茶館。
當時山東人在京經商者甚多,董六還花重金托人請濟南書法家佟文亮為其題寫了匾額,於是柺棒樓三個字就應運而生。
為了互相照顧生意,柺棒樓和附近的二葷鋪一道經營,由二葷鋪解決午間客人的吃食,或者直接帶著客人去二葷鋪用餐。
由於旗人早晨不習慣大吃大喝,喜愛點心類的食物,為了伺候一早就泡茶館的閑散旗人,董六專門在柺棒樓備有各種點心及肉類包子,以應客人所好。
此時已近臘月,京城內寒風凜冽,從西北刮起的砭人肌膚的寒風將人吹得縮頭縮腦,隻得各自忙著做各自的事情。有人說是京城冬季的寒風讓京城百姓變得溫順、麻木,才將內城拱手讓給異族統治了將近一百八十多年的光景。前朝小販的販賣聲到了本朝依舊響亮如故,隻是從關外陸陸續續進城的駝隊仿佛不斷提醒著人們,內城這群權貴的祖上並不在這裏。
往日這個時節早已飄起了鵝毛大雪,但今年卻不同以往。據城內老輩人說,這個時節還沒下雪,似乎是不祥之兆。
在此寒冬臘月時節,拐棒樓茶館外涼棚已撤,生意卻並未受太大影響,茶館內八旗子弟喝茶、下棋、遛鳥、鬥蛐蛐好不熱鬧。櫃台旁已有幾個旗人老爺看上了別人帶來的的鼻煙壺,想著讓對方“讓”給他們,心理裏不斷盤算著價格。
有的旗人提著畫眉、白翎、鸚鵡等鳥,置之案上,令其學鳴而語,幾個小鳥便互相爭鳴。帶著葫蘆的旗人,葫蘆裏麵關著蛐蛐、蟈蟈、油葫蘆,一蟲鳴則眾蟲皆鳴,與鳥叫聲合在一起,此起彼伏。
還有的小販在外叫賣了一上午,也進入茶館叫了壺高碎,將自己販賣的貨物放在了茶桌上,有三河劉的蟈蟈葫蘆,趙子玉的蛐蛐罐,十三太保的鳥籠蓋,引得眾旗人前去觀瞧。
隨著生意越來越好,近幾年董六頗有些飛黃騰達的意思,他站在櫃台旁一邊招呼著客人,心裏盤算著是否應該再娶一房小妾。上個月他內人又給他生了一個女兒,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董六正尋思著,忽然看到茶館裏進來一個年輕人。此人長著一柄圓臉,五短身材,身著上朝的補服,神色有些慌張。
這人董六認識,是柺棒樓的熟客,名為常在。
來柺棒樓喝茶遛鳥的旗人大多是沒有職務的閑散旗人,仗著家裏有些資財。唯獨常在是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