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產並購方麵,張永總是能超額完成任務,以590萬港幣拿下了香江《盛世娛樂文化》36%的法人股,以2750萬港幣拿下了31.5%的流通股,溢價2%,占比67.5%超強勢控盤,這比預估多拿了4.4%的流通盤。
盤中一直不撤單的20萬手(2000萬股、每股0.12港幣,折合買盤240萬港幣)“買1”、10萬手“買2”,讓當天部分套牢盤順利出逃,也使得後來的股價抬升到了0.16港幣每股,股價上漲33%。
拿下了香江的影視殼股,入主8849美股的事項也即將推進,離下個月月初,也就是大年初九,還有十幾天時間。
夏曉強讓張永在這十幾天時間裏麵,完成錦城公司、my8849公司在老美紐要可的分公司布局。
他也考慮過在華國上市,目前的互聯網公司在華國難以定價不說,《證券法》與《公司法》都還沒有出台互聯網公司管理相關條例。
眼下整個華國證券市場、滬市、深市證券交易所的互聯網上市公司數量:為0。
敢為天下先的勇爭第一,並不好當,層層審批難不說,估值也難以達到正常的定量。
就像2000年初的企鵝公司,那時候馬騰要賣公司,他多次對自己的企鵝進行權威評估,華國廣城電信局權威估價50萬!他們不看你有800萬用戶量,也不看你一天幾十萬的新用戶增量,他們隻算你公司裏麵的固定資產:桌椅板凳、然後幾台電腦。
幾個月後,用戶體量膨脹到4000萬,估值仍舊還是50萬。
用戶體量哪怕再多,他們也是不納入統計的。
50萬的估值在華國,即使修飾美化了財務報表,證監會也難以審批通過的,目前華國公司上市,最低要求總股本不低於5000萬人民幣!
50萬的估值,恐怕還沒有街邊的一個飯店的估值高,就算並入重資產,總股本達到了5000萬,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華國互聯網公司上市,還要等最少最少6年!
而且6年後2006年底華國上市的第一支互聯網公司股票:《網神科技》,但它也是涵蓋紡織原材料交易中心的,固定資產也占了一大部分比例。
而夏曉強的這些互聯網公司,那就是真的純互聯網經營為主,除了必要的辦公場地以外,不涵蓋任何固定資產。
純互聯網公司,腳踏實地、按部就班的想在華國上市,保守估計也要走10年!
10年太長,隻爭朝夕。
用戶體量800萬的企鵝,在華國權威估值隻有50萬。
而1998年年底,以思列的ICQQ公司,被老美在線以2.87億美元的預付款和1.2億美元的三年分期收購。
這宗4.07億美元的交易,折合人民幣33.68億!
當時的ICQQ用戶量也僅有1000萬,與估值50萬的企鵝公司相差不大。
老美的估值33.68億人民幣與華國的估值50萬人民幣,該選哪個,應該是不用多做考慮了。
戰略性的借殼老美上市。
等到2015年年底,華國股市從5100多點下跌到2600多點,下殺近一半,擠走了市場泡沫,重新修訂完善了上市法案,寬鬆IPO(公開募股)上市條件,那個時候,才是布局美股私有化退市,回歸華國交易市場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