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太康元年五月,說起來晉世祖姓司馬氏,名炎,字安世,是河南人。他是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懿的孫子。他篡取了魏陳留王的位置,自立為世祖武皇帝,國號為大晉,改元太康,都城在洛陽。在這一年的首個月,皇帝派杜預、王渾、王浚這三位將領率領水軍十五萬人去征討江東,所到之處都取得了勝利。王浚的軍隊直抵石頭,吳國主孫皓非常害怕,麵縛輿櫬,投降到了王浚的軍門下。
王浚燒毀了輿櫬,接受了這次投降,然後進入了建業屯紮。他封鎖了宮門和官庫,並派人看守,等待王渾的到來。第二天,王渾的軍隊開始渡江,聽說王浚已經單獨接納了吳國的投降,先入了城,因此王渾很愧疚和憤怒,想用軍隊來攻擊王浚,這時參軍何攀勸阻了他。攀再次匆匆來勸告浚說:“您取得了如此大功,朝廷都知道了。可是王將軍因為您先接受了吳國投降而沒有等到他的到來,心裏有些不滿和憤怒,打算帶兵來進攻您。古代的許由、巢父曾經因為讓天子而受到尊重,現在他們被稱為大賢人。為什麼您不能效仿他們的行為,將這個功勞讓給他呢?豈不美好嗎?”王浚說:“市井之人,甚至爭奪一點點利益,我滅吳立下了如此偉業,他怎麼肯屈服呢?舜是誰?我是誰?他是個男子漢,我也是男子漢。上天給予我美德,王渾能如何對我?我不怕他!”何攀又說:“既然功勞不願讓,可以將吳國主孫皓交給王渾,我和您兩個人來商量和解此事,您覺得如何?”浚說:“這個意見可以采納。
”於是將孫皓交給了何攀,攀請求吳國主皓出軍門,同時去見王渾,王渾派人監視他,才釋放了這份憤怒。曆史上說王浚,字士治,是宏農郡的人,家裏的世職是二千石。浚廣泛學習經典,外表英俊,不修飾名行,不為鄉曲所稱讚。晚年改變了立場,疏通了智慧,有雄壯的誌向。他修建了宅宇,門前的道路寬廣幾十步,鄰居們說他太過分。浚說:“我想要裝扮長戟和旗幟。”眾人都嘲笑他。浚說:“陳勝曾經說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呢?”他被州郡辟為河東從事,刺史燕國徐邈有一個才貌兼備的女兒,擇夫不嫁。邈於是召集了文武官員,讓女兒在內廷觀察他們。女兒指著浚告訴了自己的母親,邈就以女兒嫁給浚。後來浚被任命為巴郡太守,吳境兵士們勞累過度,生了孩子多數無法撫養。浚就嚴格管理政策,放寬了賦稅,延長了產育的時間,結果活下來的人有幾千。有一天晚上,浚夢見有三把刀懸掛在他的臥室房梁上,片刻後又增加了一把刀。他驚醒後,非常厭惡這個夢境。
第二天,他詢問從事孚毅,毅再次拜賀說:“三把刀代表州郡,又增加了一把,明府您將臨任益州了。”後來果然被調任為益州刺史。現在征伐吳國取得了巨大的功績,王渾想分一杯羹。然而,王渾盡管已經控製了吳國主孫皓,但心裏仍然不滿,暗中派遣密探準備備書,命令他的兒子王濟違抗詔命,不接受王浚的節度。周浚和何攀勸阻了他,但他們的建議被王浚拒絕了。說起來,王濟得到了父親的信函,馬上有司奏報給了武帝,請求以檻車將浚囚禁。武帝沒有同意,命令有司帶著詔書進入吳國,責備浚違抗詔命,不接受節度。王浚大驚,派人進朝上書說:臣之前奉詔,直奔秣陵,十五天到達三山。渾駐紮在北岸,留下信件邀請臣。臣因為水軍勢頭強勁,未及回船,直到中午才到達秣陵。渾所留的接受節度的令箭,想讓明天回圍石頭。還索要軍隊人員的名單,臣認為,既然皓已經前來投降,就沒有理由空著圍著石頭。要確定軍隊人員名單,也不是當下緊急的事情,不可照單全收,不能無視明確的規章製度。
事奉君主的道路,要以國家的利益為重,生死由此而定。如果為了回避罪責而顧慮的話,那就是做一個不忠誠的臣子,對君主和國家都不是好事。武帝閱讀了信函,知道王渾嫉妒浚的功績超過自己,冒奏朝廷,所以他沒有追究浚的罪責。王渾見武帝不追罪王浚,又派人急速送去悄悄告訴周浚,說浚燒毀了皓的宮殿,私自不去朝廷。還上奏說,武帝不接受。王浚得知後,連忙又派人上表說:臣觸怒了上天的主宰,以致罪責不可窮盡。逆忤貴臣,禍患難以預料。孫皓本來想要降貢,左右已經掠奪了他的財物,放火燒宮,臣到了之後,才阻止了這一切。周浚先進入了皓的宮殿,王渾先登上了皓的船,我後來入內,卻沒有席位坐。如果有寶物的話,浚和渾早就得到了。今年平定吳國,確實是一個大喜事,對於臣來說,又增加了罪責。武帝閱讀表章後,置之不理。說起來杜預、王渾、王浚等人既接受了吳國的投降,率領著眾人振作精神返回京城。第二天,王渾、杜預、王浚等人一起麵見了吳國主。吳國主皓躬身拜伏稱臣,武帝宣召皓上殿,賜予他錦墩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