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1 / 1)

天安元年,太祖武皇帝趙戟起兵伐乾,建立大周朝,又號天朝。

太祖開國定都中京,居天下中心以示天命正統,大周朝共有城池千餘。

因各部落響應太祖號召起兵伐乾有功,太祖分封天下諸侯國共計一百零八國,分為西秦,北燕,東齊,南楚四大諸侯國並一眾小國,諸侯國大則擁城數十座,小則隻有幾座城池。各諸侯國獻天下寶金以為天朝賀,太祖命人曆時三年,鑄得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印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象征大周天命所歸,皇權正統。傳國玉璽為天下至寶,璽印加身,凡紙可受火不焚,沉水不化,入夜不隱,曆代天子皆隨身攜帶,從此天子詔書蓋有傳國玉璽印方可生效。各諸侯國成拱衛天朝之勢,遇祀則入京進貢,遇戎則領兵聽調。

天安四百九十一年初,匈奴騷擾長城要塞寒風關,周厲王好大喜功,在內宦讒言下倉促北征。厲王此次北征盡起京營精銳之兵,並各諸侯國之兵共計四十萬,號稱百萬大軍,厲王剛愎自用,率大軍輕敵冒進,在寒風關外突遇暴風雪,輜重營與大營脫節,匈奴大單於胡頓盡起本部騎兵二十萬將北征大軍圍困。

天寒地凍,匈奴軍皆為騎兵,聯軍進不能進退不能退,補給匱乏,受困十餘日後,厲王不聽老將李威勸阻竟拋下大軍偷偷離開大營試圖逃回寒風關,結果被北戎騎兵擒獲,胡頓單於聞之大喜,親縛厲王於兩軍陣前,厲王貪生怕死於兩軍陣前下跪乞降,聯軍一片嘩然,胡頓單於趁勢進攻,聯軍因缺衣少食本就低迷的士氣低至冰點,各部陷入一片混亂,爭相踩踏,大敗,李威父子於亂軍中力戰而亡,厲王亦死於亂軍之中。胡頓單於隨後試圖一鼓作氣攻下寒風關,入主中原,寒風關守將韓飛虎收攏敗兵拚死抵抗,胡頓單於久攻數日不下,掠得大批人口輜重北歸草原。此役致使天朝中央禁軍幾乎全軍覆沒,中京家家戴孝,元氣大傷,皇室逐步衰微,傳國玉璽亦因戰亂不知所蹤。

厲王共有三位皇子,大皇子趙信為皇後贏氏所生,贏氏乃丞相申琦妻姐,申姓祖先跟隨太祖皇帝,官拜太傅致仕,此後幾百年申氏族中人才輩出,舉孝廉出仕者遍布朝野各地,乃大周朝人盡皆知的名門望族,與皇室多有姻親,關係密切。二皇子趙義為貴妃蕭氏所生,蕭氏為東齊國王室郡主,厲王尚為太子時出訪東齊國與其一見鍾情,回中京後便請旨求婚。厲王愛屋及烏,對二皇子頗為寵愛,七歲即封王爵,十歲即移居曆任太子居所明光宮,雖未明封太子,實有太子之實。三皇子趙恍為厲王酒後同一宮女所生,宮女為生趙恍難產而死,厲王由此不喜趙恍,趙恍九歲即將其封為吳王邊地就藩。

厲王北征全軍覆沒本人死於亂軍中的消息傳來,中京一片混亂。皇後丞相以大皇子乃嫡長子名義要求繼承帝位,貴妃蕭氏連同內宦司禮監提督太監劉保則拿出皇帝遺詔稱先帝臨崩之際下詔二皇子為太子,承繼大統。然詔書無傳國玉璽璽印,皇後丞相拒不承認,言稱貴妃夥同內宦偽造詔書,雙方從口誅筆伐很快演變成政變衝突。

在整整一日的流血衝突後,二皇子一方不敵,貴妃蕭氏帶二皇子逃回東齊。大皇子則在一片廢墟中登基為帝,但由於各諸侯國精銳隨厲王北征盡沒,加之登基詔書無傳國玉璽璽印,四大諸侯國除北燕外拒不奉詔,小國亦多有不奉詔者,中央權威盡喪。

天安四百九十二年秋,匈奴聯合鮮卑,羯,羌,氐五大部落聯軍共計四十萬人再次進攻寒風關,韓飛虎憑險關據守,率守軍血戰月餘,而西秦,北燕,東齊,南楚四大諸侯國為征召援軍爭吵不休,最終隻有北燕西秦及部分小國派出援軍。

援軍行至半路尚未抵達寒風關即得知寒風關失守,韓飛虎及八萬守軍全部陣亡,五胡聯軍正向天朝腹地中京進發。援軍將領一麵派出信使回報各國,一麵率領援軍前往中京北麵門戶碩陽城,試圖阻止五胡聯軍。胡頓單於率聯軍趕到碩陽城下時看到碩陽城城防嚴密,斥候又報告周朝多股援軍正趕往此地,克日即到,而五胡之間互有猜忌,四胡隨其入關打草穀尚可,並不受其控製,拖延時日恐生變故,試探攻擊後胡頓單於即退兵北歸。

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五胡聯軍一路燒殺搶掠,沿途失陷城池數十座,反抗激烈者皆被屠城,投降者男為奴,女為婢,人口財富悉數運回五胡,史稱寒風關之變。

此後數年,失陷城關內外草木豐茂。

寒風關之變後大周朝中央權威進一步下降,趙信政令不出中京,各地郡守或自立或聽調不聽宣。自此天下紛爭不斷,群雄並起,戰亂頻發致使百姓流離失所,小國不得不依附四大諸侯國生存。各地漸有流言“身踩七星隨風起,璽印寶珠定乾坤”,流言意指何方不得而知,但定鼎天下顯然和傳國玉璽有關,各方野心家搜遍天下尋找傳國玉璽,想要成為真龍天子。

一個本該死於荒郊野外的平凡少年突然又複活過來,好像時間的長河上空多了一隻來曆不明的蝴蝶,它扇動翅膀,河麵泛起的薇薇漣漪不知道要把這個世界帶往何方......

而故事也由此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