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四合院(1 / 1)

1987年,深秋。

9月初的一天下午,一輛警車鳴著警笛押送吳X等四人開進一座四合院,在大門處停下。從車上走下兩名表情嚴肅、著裝嚴謹的警察。其中一個高個子警察聲音洪亮地喊道:“吳幹事,你們隊分四個人,交給你了。”

從大門內搖搖晃晃地走出一名二十七八的年輕管教,在他身後,跟著兩個值班人員(現實表現好,協助民警管理日常事務性工作的學員)。吳管教身體微胖,走起路來搖搖晃晃,參加工作剛滿兩年,負責內勤工作。

“這是4份檔案。”押送的警察遞給吳管教4份原檔。隨後,四人無精打采、麵無表情地依次從車上慢騰騰地走下來,他們每個人手裏拎著一個大蛇皮袋,裏麵裝著各自的生活用品。

所謂蛇皮袋,並不是因為用蛇皮製作的,而是因為編織袋的每根絲都能平滑相連且整體平整,像蛇的皮一樣光滑有亮度,其顏色又五顏六色像蛇皮,因而得名。那時人們出行一般都用這種袋子裝生活用品,不僅便宜、輕巧,而且容量大。

“快點!”一個值班員催促。吳X最後下車,狠狠地瞪了此人一眼。

四人和隨身物品下了車,警車一溜煙地駛出四合院大門,不一會就消失在鳳山下。

這座四合院建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占地3000多平方米,坐落在麻姑山延伸東北方向餘脈丹山與鳳山之間的寺坦衝中段。共和國成立之初,為把舊社會遺留的殘渣餘力、遊手好閑等社會不安定因素,改造成建設新中國的新人,政府便利用麻姑山這塊承載了厚重的遠古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寶地,作為改造舊思想、重樹新三觀的場所。

當時條件有限,四合院是泥夯的土牆,稻草蓋的草房;七十年代,條件改善,土牆草房改建成磚牆瓦蓋的四合院。四合院中間還用水泥鋪了一個籃球場,這就是那個年代最好也是唯一的文體娛樂場所了。

“把物品清查一下。”吳管教吩咐道。

“是。”一個值班人員回答。

四人拎著蛇皮袋朝大院走去。走到大院門口,忽見大門左右兩邊用紅色正楷書寫:“政治熔爐”、“職業學校”,四人似懂非懂,“難道還要天天上課?”心裏納悶。既然是學校,就應該有學員,於是乎他們在這裏就有了一個統一的新稱呼——“學員”。

“靠牆站一排。”值班人員喊道。四人戰戰兢兢地靠牆站成一排,吳管教拿著花名冊:“現在開始點名。”

“吳X?”

“到。”吳管教看看花名冊,再瞅瞅吳X,H市人,初中文化,身高1.68米,瘦條條的,皮膚黝黑,上身穿一件藍布中山裝,下身穿一件半舊牛仔褲,腳上一雙棕色皮鞋已經褪色,扁扁的頭上鑲嵌著一對三角眼,雖然瘦骨伶仃,但一對黑眼珠卻滑溜溜地轉個不停。

“王X?”吳管教繼續點名。

“到。”同時送來的王X,L市人,身高1.80米,小學文化,四人中個子最高。

“媽的,快點。”吳X在心裏咒罵著。四人在H市被塞進警車,已在路上顛簸了7個多小時,感覺身體像散架一樣,癱軟無力,真想就地躺下好好地睡一覺。可如今,連睡覺都是一種奢望。

另外一個叫張XX,F縣人,小學文化,身高1.67米,左臉有一塊紅色胎記。還有一個叫陳XX,CH縣人,1.65米,小學文化,又矮又胖。

點名終於結束了,可吳管教又開始訓話,他慢條斯理地訓道:“我們隊是全係統先進隊,自XXXX年開始,年年被評為先進,你們來分來是你們的福氣。有的學員從我們這裏出去經過努力成為遠近有名的企業家。”

吳管教清清嗓子,繼續訓到:“你們要遵守所規隊紀,不要拉幫結夥,否則…….”四人畢恭畢敬地接受訓話。吳管教剛訓完話,走來一個瘦高個,長條臉,卷頭發的管教,他就是分管領導刁副指導員。雖然一張臉像刀劈一樣,但精神飽滿,走路帶風。

“把物品好好清查,分到各班去。”刁副指導員吩咐道。

“把吳X帶到一班,王X二班,張XX三班,陳XX四班。”吳管教不偏不倚,院內共四個班,一個班分一個。

吳X被值班員帶到一班。進門一看,房間有40多平方米,上下鋪的鐵床排在東西兩邊,中間空著,南麵靠牆單獨橫放了一張鐵床。這張床應該是班裏的頭頭睡的——吳X猜想。